518的国会会议,没有进行表决,无法分出高低。不过,这55分钟前后,却足以让敏感的政治观察者看出政治权力的分布。
先做一个假设性的情境设想,如果进行表决的话,结果将会如何?
ADVERTISEMENT
当天在座的希盟议员104人,国盟阵营有113人;有3名国会议员因冠病隔离而缺席,其中2名是希盟议员(行动党的黄灵彪,公正党的张有庆);1名是国盟议员(砂土保党的鲁比雅)。
另外独立人士1人,立场模糊者1人。
独立人士是砂拉越的巴鲁比安,他之前是公正党的阿兹敏派,不过,之后立场反复;退出公正党之后,据悉可能会加入在野的砂全民团结党(前身是联民党)。
而立场模糊的是砂全民团结党的马瑟古扎。这个政党自从被逐出砂执政联盟后,策略上应该会和马哈迪及希盟挂钩。
一旦表决,或许是106人(希盟加巴鲁比安、马瑟古扎)支持不信任动议,未能达到112的简单多数,马哈迪的私人动议未能通过。
如果222名国会议员全员到齐的话,希盟和它的盟友,应该是108人;而国盟则有114人。
这个数字,颇有探讨的价值:
1. 它显示希盟垮台,慕尤丁就任首相之后,双方掌握的国会议员数目,并没有显著变化,几乎维持原有的状态。
这也表示慕尤丁上任之后,未能取得更多议员倒戈;而希盟也没有因为失去政权而瓦解。
2. 希盟依然是少数,但是,对慕尤丁政府仍然具有威胁。理论上,它只需要拉拢另外的4名议员,就可能推倒慕尤丁。
马哈迪测量了水温之后,发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而他最大的机会,是策动慕派的土团议员倒戈。
马哈迪可以在7月国会再试一次,不过,慕尤丁依然可以通过行政权力,拒绝表决。然而,马哈迪也可以利用政府提呈财政预算案的机会,继续倒慕尤丁。
3. 然而,情况并非对慕尤丁不利。国家元首的施政御词,被视为是对马哈迪“打脸”。元首重申当时委任慕尤丁出任首相,是基于他获得多数议员的支持。
而他当时曾经劝告马哈迪不要辞职,但是马哈迪不听劝告。
元首也训诫国会议员不要再让国家陷入动荡的边缘。言下之意,不要再有恶斗的行为。
当然,国家元首超乎政党政治;只是,任何推翻现任首相的做法,都必须获得国家元首接受;而新首相上任,也要获得元首委任。马哈迪看来已经失去信任。
4. 在朝政党正式宣布合作成立国盟,并且草拟国盟谅解备忘录,发表执政5大纲领,显示国盟内部矛盾缓和,凝聚力加强。
土团、国阵、伊党,以及砂沙友党达致协议,让国盟稳定下来,至少在下届大选之前,维持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国盟内部的权力排挤和争权夺利,有望告一段落。
5. 希盟内部,开始浮现马哈迪和安华的龙头之争。
国会结束之后的反对党新闻发布会上,只有林冠英、末沙布、沙菲益和慕克力出席,而不见安华,也没有公正党的代表。
发布会宣称是“国会会议之后的反对党联合发布会”,但是,希盟之首,反对党领袖安华缺席,却是没有希盟正身的马哈迪主导,令人玩味。
公正党的高层事后有不同解释,自相矛盾。一说是邀请太迟,一说安华和外国媒体有约,一说是以为马哈迪是谈土团立场。
只是,据悉,公正党内部会议已经决定以安华为龙头,领导希盟,而不再任由马哈迪摆布,也不支持马哈迪再出任首相。
安华冷淡对待马哈迪,看出要拿回希盟的主导权。
不过,行动党、诚信党却和马哈迪互动频繁,当天国会结束后,众人围绕在马哈迪身边,俨然马哈迪仍是中央。而行动党和诚信党高层出席马哈迪的发布会,却缺席安华之前的发布会,让人产生疑窦。
马哈迪推动对慕尤丁的不信任动议,但是,安华之前却表明不会发动不信任动议;两人的领导路线明显有重大分歧。
两人灾难性的合作结果之外,政治风格也改变。安华从垮台得到教训,如今作风比较稳健,脚踏实地,懂得看远不看近;马哈迪却因为时间有限,只能看近,来不及看远,频频采取投机主义。
两人的裂痕扩大,也影响希盟的团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这起爆炸事件突显了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的漏洞。这不仅是一场工业事故,更是一场关乎公共安全的警钟。政府和企业必须积极改善现有的监管机制,防止类似事故一再发生。
首邦市布特拉高原的国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泄漏并引发严重爆炸,造成500公尺范围的区域陷入火海,失控的火势影响至附近民宅。
雪州消拯局主任旺莫哈末拉扎里的文告指出,火灾源于国油一条500公尺的天然气输送管发生泄漏并引发爆炸。大火与住宅区只有咫尺之遥,消拯人员紧急疏散附近居民;国油子公司国油贸易有限公司(PDB)基于安全考量,暂时关闭布特拉高原附近的加油站。
有民众指出,早在三个月前就曾向地方政府投诉,亦即新建店屋的位置过于靠近天然气输送管道,存在安全隐患。而目前发生火灾的位置,正是之前投诉的方向。
这场震惊社会的国油天然气管线爆炸,不仅关乎财产损失,更涉及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企业责任、新建住宅批准、天然气管道品质与安全维护与政府监管等多重问题。
天然气属于高易燃、高压输送的能源。如果管线发生破裂、密封系统失效,或输气压力异常升高,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因此,无论是技术层面的检修维护、政府监管政策、管道与新建住宅区的距离都务必高度重视,才能防患于未然。
尤其是雪隆地区,天然气普遍使用,管线直通住家厨房,虽然便宜方便,但谁知道埋在地底的天然气输送管线是否安全?
历史经验:台湾高雄气爆的警示
2014年7月31日深夜,高雄苓雅与前镇区一条输送丙烯的管线气体外泄,导致严重连环气爆,埋在地底下的管道炸开一道长度约六公里的大坑,造成32人罹难、三百多人轻重伤、300余栋房屋受损。
台湾当局事后调查,这次事故的关键原因包括:管线年久失修,未能及时发现泄漏点;地下管线规划凌乱,工业用丙烯管线穿越人口稠密区;政府监管不足,相关单位发现异常时,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该事件显示,当天然气或其他可燃气体管线与人口密集区交错时,管理不善会带来严重后果。这为大马提供了重要警示:目前许多城市天然气管线分布广泛,若建设品质不佳、监管不力、维护不足,极有可能上演类似悲剧。
天然气管缐维护与居住安全共存
在这次事件中,国油的天然气管线是否按照标准进行定期检修是关键问题。参考台湾经验,天然气管道的检修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压力测试:用以检查管线是否存在异常压力变化,以防止爆炸风险;腐蚀检测,因为长期运输天然气会导致管道内壁腐蚀,需要透过超音波或内视镜检查管壁的完整;泄漏监测,利用感测器技术及AI侦测泄漏点,以便及时维修;施工质量检验,确保施工时没有偷工减料或存在设计缺陷。
这些检测若无法严格执行,必定埋下安全隐患。尤其是大马部分地区的天然气管道铺设时间较久,老旧设备更需频繁维护。如果这次爆炸与管道老化或检修不当有关,则说明国内天然气管线维护机制有待加强。
再者就是都市规划中,新住宅是否应避开天然气主管道?住宅区与天然气管道保持安全距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根据国际标准,天然气输送管线应与住宅区、商业区保持适当距离,以降低事故风险。然而,我国许多地区的都市规划“可能”未严格考量这一因素,导致天然气管道与人口密集区交错分布而存在风险。
从这次事件中说明,政府应考虑制定(修正)更严格的法规,参考国外标准,包括新建住宅与天然气主管道保持至少100公尺以上的距离,以防止不可收拾的灾难;制定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估制度,确保新开发区域不存在潜在风险;在高风险地区建立天然气安全预警系统,让居民能及时在危险发生前迅速应对。
这起爆炸事件突显了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的漏洞。这不仅是一场工业事故,更是一场关乎公共安全的警钟。政府和企业必须积极改善现有的监管机制,防止类似事故一再发生。
政府应该从这次事故中汲取教训,全面检讨天然气管道的维护与监管标准,并强化施工品质要求。同时,都市规划政策也应纳入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估,以确保居住安全。
正如台湾高雄气爆事件显示,任何基础设施的不当管理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若要避免类似悲剧,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加强监管与防范措施,确保所有人都能生活在更安全的环境中。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