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专题

发布: 7:00am 12/01/2021

专访卸任教总主席 | 王超群:马来人倾向民族主义 ·“华教路 会越走越艰辛”

作者: 王丽琴
王超群说,在关系到华教乃至国家教育的课题上,教总会责无旁贷的站出来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王超群说,在关系到华教乃至国家教育的课题上,教总会责无旁贷的站出来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报道:王丽琴 

ADVERTISEMENT

摄影:黄志汉 /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大马华文教育的中流砥柱,拿督王超群担任教总主席历时26年,这么多年来不断为华教不懈抗争,回想起曾经历过国阵、希盟甚至是当今的国盟执政时期,他不由感叹地说:“即使是不同的朝代,他们对华教的态度始终如一,华校的发展和过去一样,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

他形容,教总是华教的守护者,这条路会越走越艰难,越走越孤单。

无法见证承认统考 最大遗憾

他不胜慨叹地说,无法在卸任教总主席职前见证统考文凭受到承认,成为了他最大的遗憾。

甫于2020年12月20日宣告卸任教总主席一职的王超群,接受《星洲日报》的独家专访时说,在当前的政治局势和单元化的国家教育政策下,华教未来的路依然是荆棘载途、挑战处处。

他说,华教发展胥视国家政治的稳定状态,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马来人走的是民族主义,华人政治则走向反对党的局面。尽管行动党能得到华人的广泛支持,但他们却只是标榜马来西亚政党,不能完全代表华裔争取权益。

“在下一届大选,除非还有类似希盟的出现,否则,以马来人组成政府的局势,我不知道谁还能够为华人争取权益?不然就是同情你,给予一些施舍。”

多元教育之路仍漫长

对王超群而言,我国在国际大趋势下必须走向多元教育,但以目前政治至上的情况来看,此路还很漫长。

他说,很多时候都是政客制造种族及宗教纠纷,甚至使用华淡小不利于国家团结等理由来达到个人目的。

他表示,尽管华教长期在逆境中成长,但他及其他华教组织领导始终坚持走在崎岖不平的华教路上。

他认为,华教的发展需靠民间机构努力和争取,包括通过政治管道反映华社心声。

国阵时期 常通过马华解决问题

王超群回想起国阵时期,有代表华人政党的马华在内阁为涉及华教和华社权益的课题发声,他们尤其重视华社所面对的问题,因此,教总往往都会通过马华传达及反映华社的诉求。

他举例,正如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在位时,内阁成立一个由魏家祥所领导的“解决华小师资委员会”,教育部的官员如师资培训组主任和秘书都出席会议,经过几年的努力,也让原本缺乏逾4000名老师的华小,至今只剩下(缺乏)1000多名。

指希盟时期 不敢批评太多

至于希盟时期,王超群表示自己不敢批评太多,惟他指出,希盟在509大选后胜出,并标榜多元种族路线,公平对待各民族的理念,但不幸地,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在位的22个月内计划筹组的大联盟,却把承认统考议题置身度外。

“纵使行动党抱着身为马来西亚人的心态,但作为政府的一分子,在这方面(华教课题)必须有所坚持,统考课题也只是一个例子。”

他忆起昔日在芙蓉中华中学出席活动时,曾与时任交通部长陆兆福碰面交流。当时,王超群向对方说出了心底话:“如果你们不趁这个时候兑现承认统考的诺言,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希望了。”

王超群说,这些年来,教总除了延续一贯捍卫华文教育的使命,也针对各项不合理的政策发出不平之鸣,据理力争。
王超群说,这些年来,教总除了延续一贯捍卫华文教育的使命,也针对各项不合理的政策发出不平之鸣,据理力争。

承认统考 难如登天

“我告诉他,董教总在这么多年与敦马接触,我们很了解他。你要尽快和(时任财政部长兼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谈,极力向敦马提出及落实。”

王超群的这一席话,充分表达其内心的顾虑和担忧,对方当时也向他表示:“给我们一些时间,会的会的,没有问题”。但是,随着敦马出席马来人尊严大会及在国会发表“竞选宣言只是一份指南不是圣经”言论等事件,更加显示华教的前景面临困难重重的危机。

“别说不承认代表华人,行动党在大选中获得的42个席位都是靠华人选票支持,行动党必须去发挥,然而在内阁的华人领袖却失去这个机会,不敢言。”

谈及教总是否对此感到失望透顶时,王超群毫无掩饰地微微苦笑说,即便是成立独中统考特别委员会,政府也不会承认统考,这是难如登天的事。

爪夷文风波 改为3页获缓和

他指出,其他华教课题如在希盟时期引起千层浪的爪夷文书法风波,虽然在今天仍无法完全解决,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将原本6页的爪夷文书法强制教学,改为3页的介绍爪夷字活动单元,这项课题至少能够获得缓和。

他说,由于之前的内阁已经通过爪夷文教学课题,因此只要没有在下一轮内阁会议作出新议决或被推翻,也代表一切将会按照之前的政策进行。

他指出,教总也多次和现任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接洽,并讨论相关课题。然而这项政策必须交由内阁决定和检讨。以现今政府执政的情况来看,大概是难以改变的事情。

为华教抗争被标签种族主义

“我们要的是公平对待”

对于董教总为华教的抗争努力却被标签为种族主义者的行为,王超群强调:“在宪法精神下,我们想要的是被公平对待。”

他指出,我国各源流学校的存在是备受肯定的,如果政府能够公平发展各民族母语教育,董教总在各政策上根本就没有必要争取或做这方面的工作。

他列举数个华教发展的情况,如非华裔学生报读华小日益增加,显示越来越多非华裔对华教的认同,也让非华裔亲身了解华教,这对华小整体发展是正面的现象。

他指出,近年来一些中庸的马来团体及学者也开始和华教团体进行交流,并合作展开活动,以促进彼此的了解。

他认为,主动和与更多非华裔团体及学者交流和进行更多的互动是好的开始,也是教总新领导层今后必须加强的工作。

他认为,只要大家坚持到底,绝不放弃,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华教前景依然乐观。

1995年11月19日,当时还是在职华小校长和公务员的王超群(左二),选择站在最前线反对政府通过《1995年教育法令草案》。
1995年11月19日,当时还是在职华小校长和公务员的王超群(左二),选择站在最前线反对政府通过《1995年教育法令草案》。

多重身分立场两难

王超群于1994年从已故拿督沈慕羽(沈老)手中接过教总主席职时,他还在芙蓉中华小学担任校长。因此,拥有多重身分的他顿时陷入两难局面。

尽管身为公务员的他和政府立场相左,但他早已有心理准备面对一切,甚至做好被对付的打算,包括有可能步上沈老的后尘(被拘留)。

他说,政府对华教的诸多阻挠,在这数十年间始终未曾间断过。正如政府在提呈《1995年教育法令草案》时,持续贯彻单元教育的精神。

他指出,尽管教总坚决向政府表达反对立场,但该法令最终都在华社的一片反对声浪中在国会通过,并正式定名为《1996年教育法令》。

他表示,虽然该法令依然走向单元化教育政策,但同时也删除了部长有权力关闭华小的第21(2)条文,这其实无形中也是华团争取华教权益的努力成果。

1997年6月11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冯镇安(右)移交设立新纪元学院正式批准信予王超群(左)及时任董总主席郭全强。
1997年6月11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冯镇安(右)移交设立新纪元学院正式批准信予王超群(左)及时任董总主席郭全强。

教总斗争方式

“先接受再争取更多”

王超群认为,在解决华教的课题上,不管是争取承认统考,或是增建独中乃至其他课题,可以采取“先适度接受,然后再慢慢争取更多权益”的“智取”方式。

他说,董教总成功争取到新纪元学院的成立,是采取上述方法的其中一个成果。

当时,他和时任董总主席郭全强一同极力推动华文高等教育发展的工作,并成功于1997年5月28日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新纪元学院。

尽管当时董教总要求课程以全华文进行,但那个时候是双语并重的时代,董教总最终同意接受以双语为授课媒介语。王超群认为,“先适度接受,然后再慢慢争取更多权益”,这可说是教总为华教课题奋斗的一种方式。

2019年1月16日,王超群(中)率领教总代表与教育部承认统考特别委员会交流。左二起为教总政策与研究组执行主任余裕忠、执行长叶翰杰及全国校长职工会前总会长彭忠良;右二起为委员会成员莫哈末莱米、时任教总秘书长陈清顺及委员会主席邱武英。
2019年1月16日,王超群(中)率领教总代表与教育部承认统考特别委员会交流。左二起为教总政策与研究组执行主任余裕忠、执行长叶翰杰及全国校长职工会前总会长彭忠良;右二起为委员会成员莫哈末莱米、时任教总秘书长陈清顺及委员会主席邱武英。

互相让步争取到更多

他指出,在争取华教权益当中,很多时候是需要有互相让步,才能争取到更多东西。

他以关丹中华中学为例,表示虽然当时关中在获得批准建立后引发华社内部不同的声音,但教总一如既往地给予关中支持,因为他们从各个角度全面考虑,懂得智取。既然已经得到这所独中,为何不要承认?

他说,如今关中和其他独中一样都是采用双轨制,这也意味东海岸地区多了一所华文高等学府,东海岸的学生也无需特地奔波到其他州属报读独中。

“实际上,很多独中并没有阐明是独中,但更重要的是该校的内涵,如今关中发展得很好。试想想,如果当时抱著坚持的心态而不愿做出改变,今天就不会有关中。”

认为对就果敢去做

王超群表示,作为一名领袖,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应该果敢去做。对他而言,如果决定错误,大不了就引咎辞职。

他说,从担任教总主席直到卸任已超过20年,令他深感不忿的是,马来西亚是一个很好的国家,教总也没有试图做出任何破坏的行为,但却频频遭遇许多麻烦,使他感到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

感慨沈老名言

“像我们这样的傻瓜不多”

已故沈慕羽曾有一句名言:“我们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傻瓜”。这句话让王超群很感慨,他说:“在这个时代,像我们这样的傻瓜已经不多”。

“新一代华教工作者和教师并没有深入认识华教斗争的历史,对董教总也感到陌生,而华小能够保存到今天实属不容易且并非理所当然的事,这一切都是华社做出很大的努力及坚持才能达到。”

捍卫华教越走越孤单

所以王超群说,捍卫华教这条路越来越艰辛,越走越孤单。

“可能有人会想,教总是否还有需要存在的价值,这对教总或者是华教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隐忧。”

在他卸任之后,这些工作是需要新届理事去坚持和关注。

王超群(右)接受星洲日报高级记者王丽琴的专访时,对华文教育的执着和热爱侃侃而谈。
王超群(右)接受星洲日报高级记者王丽琴的专访时,对华文教育的执着和热爱侃侃而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王超群一路走来所坚持的信念。在全心投入领导教总和投身华教运动中,他始终坚守岗位、鞠躬尽瘁。

他说,华文教育是民族的根,是文化传承的基础;若没有华文教育的存在,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延续。

他表示,作为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对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必须执著,并加以弘扬与传承,这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如果我们今天不坚持,董教总、老师、任何华社都觉得华教不重要的话,民族的根就会消失,我们也会被同化。”

最大心愿建立华教历史馆

王超群指出,他最大的心愿是要建立华教历史馆,记载华教斗争的大事记,让教师能够了解先辈在过去为维护华教所做出的抗争及努力。

他说,教总是属于一个团队精神,能上下一心、互助合作及团结一致。

2012年5月20日,王超群(左四)出席争取复办关丹独中和平集会。
2012年5月20日,王超群(左四)出席争取复办关丹独中和平集会。

2015年7月25日,教总召开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汇报会,列出教育部官员的问题,全力争取华教的权益。
2015年7月25日,教总召开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汇报会,列出教育部官员的问题,全力争取华教的权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5:02pm 08/11/2025
【独家】恶魔在身边(九) | 少年法庭顾问:非伤害学生 适当体罚警惕别学坏

在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学生纪律败坏,校园歪风难治的情况下,有人说,要阻止天使变成恶魔,唯有藤鞭教育可以整顿校风,但是反对的人觉得爱的教育更有效。

在2001年儿童法令下,体罚学生是禁忌,最近两名教师因为鞭打学生被控上庭闹得沸沸扬扬,也在教育界敲醒警钟。

示意图
曾执教中学30年

曾经在中学执教30年的退休教师,目前在柔佛州新山担任少年法庭顾问的再纳莫哈末尤索夫表示,体罚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非对每一个学生有效,但至少有所帮助,关键点在于不仅对付坏学生,也保护品行良好的学生。

“好学生看到老师严格,知道越线就会被惩罚,对他们更公平,如果他们看到学生做坏事没有被对付,会心想‘做坏事也没人管’。”

再纳受访时说:“适度的体罚包括鞭打,不是为伤害学生,而是教育他们。”

作为少年法庭的顾问,他接触过的少年罪案包括偷窃、飙车或抢劫等轻型罪案,比较严重的罪行是强奸,惟很多情况是双方自愿发生性行为,但女方家长不接受而报警。

再纳莫哈末尤索夫:社交媒体是我们现在面对最大的挑战。(张玳维摄)

少年法庭顾问的角色是在社会福利局完成少年犯的福利调查报告后,针对少年犯受到的影响,向法官提出通知与建议,相等于判刑前的“第二意见”。

他的执教生涯接触的是等着雕塑的学生,在法庭则看到走入歧途的孩子。

时代不同为师不易

难道没有“籐条教育”就管不了学生吗?他的见解是:“以前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时代变了,挑战也变了。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社交媒体,比较容易控制学生,以前学校有更大权力管教学生;现在不行了,家长会上报章、上社媒控诉老师,向教育部施压。”

他形容在现有制度下,体罚学生如同“过五关斩六将”困难重重,“你必须先见学生,再见家长,后送辅导,全部按程序走。有时召见家长,家长根本不来。”

他强调,在惩戒理论上,唯有及时体罚才有效果,拖延一两个月依程序履行,会把效率拖到无效。

“我们那一代会怕老师,现在没人怕了,学生把学校当成派对,加上取消考试,剩下大马教育文凭,重要性又不如以前,学生没有终点压力,就没有了方向。”

他说,许多教师担心被家长告发及被控告,干脆只教书,不教育,明哲保身。

林勇勇:如果一个学生身处的学校有很多纪律问题、欺凌事件频发,那也会让暴力行为更容易被学习与模仿。(受访者供图)
体罚仅威慑 缺引导
林勇勇:应教学生表达情绪

校园暴力事件升级,敦促学校恢复体罚的呼声越来越大,但心理谘商学家林勇勇不认同。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做法去应对当下的问题,体罚只能带来短期效果,并没有真正教导孩子如何做正确选择。”

他表示,当孩子做错事被鞭打,他只学会“不能这样做”,却没有学会“我该怎么做才对”,所以体罚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也无法教导他们如何表达情绪或解决冲突。

“体罚还有几个现实问题。第一,它要在监督情况下才有效,例如纪律老师在场时,学生会表现得很好,老师离开他们就恢复原样。家庭也一样,父亲在时孩子会乖,父亲不在时又照样犯错。”

其次,惩罚的强度会不断升级,心理学称为“反应恢复”;林勇勇说,老师鞭打学生开始时可能有效果,但时间一久,学生不再害怕,于是老师无意间增加力度;最后可能会演变成过度体罚或虐待。

勒令退学脱离监督更危险

他也不赞成把问题学生赶出学校,“这看似是立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让他们脱离监督,陷入更大的风险。”

孩子失去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会与问题朋友混在一起,甚至卷入更高风险的行为。

他认为,学校需要建立更完整的干预与支持机制,包括及早发现行为问题,教导学生情绪管理和冲突处理技巧、与家庭和社区合作,为高风险学生提供持续的辅导与监督。

装电眼可减机会型犯罪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