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丁贤.阿末扎希铤而走险


巫统在走什么棋?
上个星期,国家元首颁布紧急状态。巫统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之后,表示服从国家元首的谕令。
ADVERTISEMENT
当然,巫统,特别是党主席阿末扎希,以及他的法庭感染群队伍,是在无可奈何之下“服从”。
巫统作为马来民族主义政党,它的核心价值包括捍卫马来统治者的权力,更不能违抗皇宫的旨意。
即使紧急法令打破了巫统倒慕的布局,它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再不情愿也得接受。
但是,一个星期后,巫统做了一个U转,总秘书马斯兰向所有巫统国会议员发出通知,要他们集体敦促元首召开“特别国会会议”。
马斯兰是阿末扎希和纳吉的亲信;在倒慕行动中,他一直扮演马前卒的角色,而且获得提拔出任巫统和国阵总秘书,取代挺慕派的安努亚慕沙。
作为总秘书,马斯兰只是奉命行事;而命令自然是来自他的上司,党主席阿末扎希。
阿末扎希彷佛驾驭一部F1超级跑车,在赛道上进入一个发夹式弯道,他没有慢下来,而是来个冒险的急转弯;这个急转,已经是冲着元首的谕令而来。
这一反巫统过去尊崇皇室权力的路线,也冒着和皇室关系恶化的风险。
巫统的权力来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它和马来统治者建构的权力基础。巫统在1946年崛起成为最强大的政治力量,起源就在于它号召马来群众捍卫苏丹的地位和权力,反对英国殖民地政府建立马来亚同盟(Malayan Union)。
长期以来,巫统─统治者─马来人,形成了坚强的三角关系,互相依存,牢不可破。
而今,巫统中央要该党国会议员集体表态,要求元首召开紧急国会,这不但否定之前自己的决定,也形同挑战元首的谕令。
而不管是从政治观点,或是宪法角度,阿末扎希的冒险,成功的几率太低,几乎是零。
法律上,元首颁布紧急法令,是援引联邦宪法第150条文下的规定,而这也是不容挑战的权力。
政治上,元首作出的决定,不仅仅因为这是首相的建议,也考量了国家目前的处境。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使命,绝对不能要改就改。
显然的,紧急状态颁布之后,已经没有妥协的余地。
而巫统倒慕派的做法,只会让元首,乃至其它马来统治者反感,导致彼此关系恶化。
而马斯兰发出的指示,未必会得到其它派系议员的支持。迄令已有许多议员表示反对,包括下议院副议长阿莎丽娜;其它议员有者私下表达不满,或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阿末扎希在这个时候出手,明眼人容易看出,这和安华要求希盟国会议员上书元首,要求元首撤消紧急状态,并且召开国会,不无关系。
安华充其量只能促成大约91个希盟议员上书,而一旦巫统议员加入,则可能超过半数国会议员表达同样意愿。
或许,在安华和阿末扎希眼中,这可以展示慕尤丁已经失去多数支持,紧急状态也缺乏基础。一旦元首接受,也可以让倒慕行动死灰复燃。
只是,这未免过于一厢情愿,不但无法成事,甚至会带来严重后果。
对于巫统的草根基层,不遵从元首旨意,还做出施压动作,是对元首和马来统治者的不敬。一旦成为发烧的议题,就可能烧到倒慕派的领袖身上,让他们在巫统党内处境不妙,也失去马来群众的支持。
然而,对于阿末扎希而言,时间不在他这一边;如果不采取行动,就会从主动变成被动,等着裁决的到来;只好铤而走险,夹硬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您是我们心中的巨人,这回巨人终将挥手远去。我始终不认为您是败给岁月,而是这一美好的仗您已打过,您已圆满完成世间的任务,安返天家。

致:永远敬爱的社长,
这些天,脑海中不断浮现曾经和你相处的画面。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带给我,还有同事们的启发。
这几天,好多同事们都透过自己的文字和方式在缅怀你—我们永远的社长。比起您的荣衔丹斯里或爵士,我们更爱用社长来称呼您。对爱戴您的同事们,一声社长,平添了多一份的亲切和尊敬,因为您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家长,这地位是无人能取代。
年初,在你的家整理海量般的旧照片和文件时,映入眼帘的好几张订阅报纸的收据,让我的内心激动和澎湃不已。订阅人正是您,签发收据的人,是我的已故父亲何逸仲。60年代,父亲和大舅赵松胜共同经营的环球书局也代理各种书报,《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是其二。我是在初中时认识您,更准确来说,是经常听起家父提起您的名字。当年,这些在西马印刷的报纸得用空运的方式运到东马,每每运抵再送达书局已是午后甚至接近傍晚的事,父亲说只要你人在诗巫必定亲自到书局索取。那是我对您的第一印象,一位爱阅报的商人。
1996年,也是您耗巨资挽救星洲日报的9年后,《星洲日报》准备东渡砂拉越,这是您多年的愿望,把《星洲日报》发展成为全马的报纸,家父从报章刊登的招聘启事后主动帮我投递应聘。我就在父亲的一通电话:“张晓卿先生准备在诗巫设厂,你回来吧!”,从西马回到诗巫。自此,我对您的认识,从名字转变为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而您从未以老板自居,而是谦称彼此是同事。
|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 星洲公开活动 | |||
| 礼品/优惠 | |||
| 会员文 | |||
| VIP文 |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 报纸 | |||
从记者到编辑,我有幸陪同您出差采访无数回,也让我认识到你是享誉国际富商以外的多重身份,是社会人,更是让我敬仰的文化人,还有是处处照顾我们这些小辈的长辈。
有一次随您出差到中国,碰巧遇上“五一黄金周”,我们到准备用餐的餐厅竟是一位难求,好不容易等到位置,你要我们一行人赶快先坐下,自己却忙着继续张罗。你是老板,我怎么好意思自己先坐下,赶忙说:“社长您先坐”,结果您却稍稍提高声量回应:“我让你先坐你就先坐!”平日的您,用餐时总忙着给我们夹菜,而自己却吃不多。还有一次我偏头痛发作不得已留在房内休息,后来见面时您告诉我你记得有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民间偏方,嘱咐餐厅准备,那一刻我喝下的不止是偏方,还真切感受到您对后辈的关心。
在我产下第一胎的数月后,再次陪您出差,您见到我就很关心询问孩子由谁照顾,然后很严肃的提醒我,他看过一些新闻报道有些保姆为了让孩子不哭不闹竟给婴儿投喂安眠药,嘱我千万要多留个心眼。
随你出门,也要随时准备好接受您的“灵魂拷问”。比如有一回来到河南,你即兴“考”了我关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你仰着头凝视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若有所思,突然回过头问我:“有何感想?”,我直言内心很沉重,你却冷不妨再问:“那文化大革命呢?”,我瞬间秒懂您在思考些什么。
还有一次随您到雅加达采访,车子穿梭在繁忙的大街。您神色凝重的主动告诉我,您已多年未到印尼的原因是因为您痛心华人曾经在这里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更痛心疾首的是,当地一些华人还在苦难同胞的伤口上撒盐。
白衣加球鞋,口袋里放着小本子是你的标配,还有随身携带《亚洲周刊》或是书本并不是您随便做个样子,而是您总会忙里偷闲阅读。
这几年您因为抱恙需要休养能见面的机会不多。睽违多年再见深怕您已忘了我是谁,你却透过强而有力的握手让我知晓,您还记得我这老员工。
后期的您话不多,有一次问您别来无恙,您还是握着我的手轻声用福州话回应我:“很好啊!”这就是一如既往的您,总给我们展示您韧性、坚强的一面。
还有在您的书房里看见满墙的书,意外发现我一直想读有关60年代大饥荒纪实的《墓碑》,见到您时打趣询问可否跟您借书,这回你清晰且大声用华语回应:“可以啊!”
您是我们心中的巨人,这回巨人终将挥手远去。我始终不认为您是败给岁月,而是这一美好的仗您已打过,您已圆满完成世间的任务,安返天家。
这些天好多同事都在分享和您的合照,我选择把和您昔日相处的点滴留在脑海中独自重温。因我深知您虽已远去,我和大家一样,会永远记挂您曾经的教导,您只是换个方式,继续活在大家的心间。
敬爱您的员工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