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本报特约

发布: 9:30pm 30/07/2021

洪松坚.美国急欲修复中美关系?

作者: 洪松坚

自从拜登总统在今年3月上任以来,中美两国接触了好几次,包括阿拉斯加会议一次、拜登和习近平通电一次、杨洁篪和布林肯通电一次以及刚刚结束的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访问天津,和王毅外长会谈一次。可以说全部以失败告终,没有丝毫进展。

在中国看来,美方向来以世界老大的地位居高临下对中国指手画脚,甚至制造谎言干预中国内政。今天的中国哪能再忍受这样的气?于是直截了当地说:“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ADVERTISEMENT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比中国更加迫切需要和解,因为后者多年来不断印钞,向全世界输出通货膨胀,世界各国早有警觉——有者减持美债,有者改用数字货币——总之想尽办法,回避美元,不让美国“割韭菜”。正因为这样,美国别无他法,只好苦苦支撑,还“安慰”美国人民:“通货膨胀只是暂时现象。"

有鉴于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日益加剧,急需找到纾困方案,谢尔曼只好硬着头皮访华。无功而返乃是预料中事。

欧盟原本是美国的盟友,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另起炉灶,设立自己的欧元区,正合了中国人那句老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宗主国参加的情况下,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会议,讨论有关亚非人民的切身利益。会议发表《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即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万隆会议十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是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互不干涉内政和尊重领土完整。

中国总理周恩来率领新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主张各国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为万隆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致闭幕词中集中表达了亚非国家的心声。他说:“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实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邻居一样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这是人类赖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实的基础。愿我们在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并愿万隆会议成为指引亚洲和非洲进步的灯塔”。

回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万隆会议精神一直是中国外交的的指导思想。中国一直恪守会议十项原则,即使是发生在自己傍边国家,如缅甸和阿富汗的内政,中国也绝不干涉。

各国求同存异是大原则。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同意这一点,否则不会老是干预他国内政,当世界警察。

既然有求于人,必然要待人以诚,倘若继续态度傲慢,美国势必难以服众。尽管国际政治错综复杂,但是治国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你怎样待人,人就怎样待你。连小孩都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偏偏美国做不到?说穿了,大国心理作祟而已!从来习惯仗势欺人的人一夜之间怎样改变态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美国。

不管怎样,美国有求于中国必然要纠正这种霸凌心态,否则日子越久问题越难解决。

本文截稿的时候,看到美国副总统贺锦丽8月要出访东南亚,显然是要拉拢后者站队,替美国助威、壮胆。

一句话,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美国好忙碌呀!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6:06am 14/11/2025
何俐萍.张晓卿,我心中永远的巨人

您是我们心中的巨人,这回巨人终将挥手远去。我始终不认为您是败给岁月,而是这一美好的仗您已打过,您已圆满完成世间的任务,安返天家。

致:永远敬爱的社长,

这些天,脑海中不断浮现曾经和你相处的画面。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带给我,还有同事们的启发。

这几天,好多同事们都透过自己的文字和方式在缅怀你—我们永远的社长。比起您的荣衔丹斯里或爵士,我们更爱用社长来称呼您。对爱戴您的同事们,一声社长,平添了多一份的亲切和尊敬,因为您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家长,这地位是无人能取代。

年初,在你的家整理海量般的旧照片和文件时,映入眼帘的好几张订阅报纸的收据,让我的内心激动和澎湃不已。订阅人正是您,签发收据的人,是我的已故父亲何逸仲。60年代,父亲和大舅赵松胜共同经营的环球书局也代理各种书报,《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是其二。我是在初中时认识您,更准确来说,是经常听起家父提起您的名字。当年,这些在西马印刷的报纸得用空运的方式运到东马,每每运抵再送达书局已是午后甚至接近傍晚的事,父亲说只要你人在诗巫必定亲自到书局索取。那是我对您的第一印象,一位爱阅报的商人。

1996年,也是您耗巨资挽救星洲日报的9年后,《星洲日报》准备东渡砂拉越,这是您多年的愿望,把《星洲日报》发展成为全马的报纸,家父从报章刊登的招聘启事后主动帮我投递应聘。我就在父亲的一通电话:“张晓卿先生准备在诗巫设厂,你回来吧!”,从西马回到诗巫。自此,我对您的认识,从名字转变为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而您从未以老板自居,而是谦称彼此是同事。

从记者到编辑,我有幸陪同您出差采访无数回,也让我认识到你是享誉国际富商以外的多重身份,是社会人,更是让我敬仰的文化人,还有是处处照顾我们这些小辈的长辈。

有一次随您出差到中国,碰巧遇上“五一黄金周”,我们到准备用餐的餐厅竟是一位难求,好不容易等到位置,你要我们一行人赶快先坐下,自己却忙着继续张罗。你是老板,我怎么好意思自己先坐下,赶忙说:“社长您先坐”,结果您却稍稍提高声量回应:“我让你先坐你就先坐!”平日的您,用餐时总忙着给我们夹菜,而自己却吃不多。还有一次我偏头痛发作不得已留在房内休息,后来见面时您告诉我你记得有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民间偏方,嘱咐餐厅准备,那一刻我喝下的不止是偏方,还真切感受到您对后辈的关心。

在我产下第一胎的数月后,再次陪您出差,您见到我就很关心询问孩子由谁照顾,然后很严肃的提醒我,他看过一些新闻报道有些保姆为了让孩子不哭不闹竟给婴儿投喂安眠药,嘱我千万要多留个心眼。

随你出门,也要随时准备好接受您的“灵魂拷问”。比如有一回来到河南,你即兴“考”了我关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你仰着头凝视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若有所思,突然回过头问我:“有何感想?”,我直言内心很沉重,你却冷不妨再问:“那文化大革命呢?”,我瞬间秒懂您在思考些什么。

还有一次随您到雅加达采访,车子穿梭在繁忙的大街。您神色凝重的主动告诉我,您已多年未到印尼的原因是因为您痛心华人曾经在这里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更痛心疾首的是,当地一些华人还在苦难同胞的伤口上撒盐。

白衣加球鞋,口袋里放着小本子是你的标配,还有随身携带《亚洲周刊》或是书本并不是您随便做个样子,而是您总会忙里偷闲阅读。

这几年您因为抱恙需要休养能见面的机会不多。睽违多年再见深怕您已忘了我是谁,你却透过强而有力的握手让我知晓,您还记得我这老员工。

后期的您话不多,有一次问您别来无恙,您还是握着我的手轻声用福州话回应我:“很好啊!”这就是一如既往的您,总给我们展示您韧性、坚强的一面。

还有在您的书房里看见满墙的书,意外发现我一直想读有关60年代大饥荒纪实的《墓碑》,见到您时打趣询问可否跟您借书,这回你清晰且大声用华语回应:“可以啊!”

您是我们心中的巨人,这回巨人终将挥手远去。我始终不认为您是败给岁月,而是这一美好的仗您已打过,您已圆满完成世间的任务,安返天家。

这些天好多同事都在分享和您的合照,我选择把和您昔日相处的点滴留在脑海中独自重温。因我深知您虽已远去,我和大家一样,会永远记挂您曾经的教导,您只是换个方式,继续活在大家的心间。

敬爱您的员工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