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加坡

最新
1月前
5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编按:还记得新加坡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吗?这么多年来,几代的大马人都向往到那里,因为大家都说“新币好赚”。但你是否也知道,新加坡有严重的贫富悬殊? 《不平等的样貌:新加坡繁荣神话背后,社会底层的悲歌》作者张优远是一名社会学专家,她用了3年时间走访底层社会,冒着被自己国人谩骂的风险,大胆揭露新加坡各领域制度下普遍存在的弊端与不平等。本期【读家说书】带你一睹此书的精妙。 说起邻国新加坡,相信大多数马来西亚人都会联想到:发达国家,有能力的领导人、都会生活、高薪资、高消费,以及到处耸立的商业大楼。我也是其中一个对邻国有刻板印象的马来西亚人。 过去偶然看过几个介绍文化差异的YouTube短片中,有个英国人说自己讶异于新加坡小吃档口负责收拾碗盘的都是老年人;韩国人则说新加坡的贫富差距竟然比韩国还严重,仅次于中国,这让我对新加坡的真实样貌开始感到好奇。最近在书店巧遇这本讨论新加坡底层人民生活的著作《不平等的样貌:新加坡繁荣神话背后,社会底层的悲歌》,才让我有机会了解这个国家更深层的样貌。 作者张优远(Teo You Yenn)是新加坡人,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后,回到新加坡担任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曾在2013年获得南洋教育奖、2016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的女权学者社会运动家奖。本书是她第一本为了大众而写的社会学著作,内容深入浅出,出版一年后成为当年的畅销作品,英语版在当年销售了2万册。 ◢日常移动范围极度有限 在这本书里,作者为了了解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在2013至2016年的3年间,主要拜访了2处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的租赁组屋社区,与其它6个不同程度的社区比较,指出新加坡收入最高的10%家庭,其收入是最低10%家庭的23倍,並例举非常多组屋内底层人民的生活特征。当中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范围都极度有限,多数人的生活除了在自己家和工作地点,也只有上市场买菜,到银行存钱,以及到邮局缴付账单;即使有机会到更远的地方,也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是为了休闲或消费,而是为了工作。 低收入者很大的特征,是由于金钱与时间的限制,很少在周末度假旅行,即使他们很擅长寻找免费的场所和活动。就算他们回到自己的住家,租赁的组屋也因为空间窄小,很多家庭只能使用折叠桌,吃饭时也只能坐2到3个人,因此移动式的家具变成重要的选择。 此外,由于居住环境过于密集,公共区域也更肮脏,通常单一家庭很难消除害虫的困扰,因为会从别户蔓延过来。在心理层面上,人们也会为了不被其他住户说三道四,对往来的对象特别小心。在比对低收入的租赁组屋及一般组屋时,作者也发现前者经常会在电梯门上看到负面的标语(别向高利贷借钱),后者则是健康的图像(多爬楼梯促进身体健康)。 此外,由于在新加坡外出便需要消费,多数车站连接购物中心,父母害怕带子女外出会要求买东西,只好选择待在家打发时间,电视机就变成低收入户的重要电器(多数人只观看免费的公共频道)。反观中产阶级的父母能借由家里有私人空间的环境优势,以及安排才艺班或休闲活动来管控家中的青少年,让他们在经济上对自己产生依赖,缺乏这些条件的低收入父母则很难维持自身的权威,从而自尊心有所伤害。 ◢贫富差距是全球化的问题 作者也提出,在工作方面,低收入者即使每一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却由于就业环境差,一天下来做了什么,在他人眼里并不明显。这也导致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与低收入者有直接互动,也对他们视而不见,比如顾客通常不会对收银员打招呼或有眼神接触,或上班族和大楼居民通常都侧身避开清洁人员等。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低收入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会严重影响当事者生而为人的自尊,甚至是创造家庭生活和幸福回忆的能力。 贫富差距的问题是全球化的,只要对比个人资产、居住环境、工作报酬,就能理解我们都处于日益恶化的环境。作者也指出,一切源头都能追溯到“唯才是用”的观念以及社会制度。这种制度追求公平竞争,在教育制度上筛选、排序、分级,并认可在这制度下成功的人配得上过好生活。但其结果显然导致学历、专业、收入、财富等方面的不平等,也暗示着底层配不上好生活,从而加剧分化。在此制度下,低收入者中常见的珍贵人格特质,比如社区精神、互相扶持、照顾手足等美德,却无法转化为实质的资产,反而是富裕家庭借由金钱培养出来的“听话”小孩(能安静坐着、听从大人指令、高分的成绩等)更能受到社会的奖励。 此外,即使当地政府提供援助给低收入家庭,但在高度发展的新加坡,顺利地就学、就业、成家,都已经变成“正常的新加坡模式”,所以当低收入者在申请组屋、公共支援,以及在与社工互动时,都经常被提醒自己是正常模式的例外,甚至是社会中的异类。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作者指出,很大原因是社会制度将贫困问题区隔开来,并带入“慈善”的概念,成立专门机构来协助“穷人”,而这样的作为等于将低收入者孤立,让他们只是“接受”有余裕的人们帮助,并不让这一切视为公共责任。同时,也把他们理应享有的基本福祉及保障排除在所谓“正常”的社会体制之外。借由种种的论述及证据,作者想传达的是,这一切的发生并非因为人有多坏,而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出现了问题。 ◢无法接受贫富悬殊的问题 让人惊讶的是,当作者在当地会议上介绍本书内容时,台下观众批评她为什么要这样讲新加坡,甚至有人跟她反复说:“你们不应该相信那些人(低收入者),那些人没告诉你实话”。对于这种现象,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新加坡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以及过度重视民族自尊的倾向,因此很多当地人很难接受新加坡有贫困及不平等的问题。这类型的人,通常都会抱有“你若不是和我们站在一起,就是和我们敌对”的想法,因此“假使你是和我们站在同一边,你就不能谈论我们当中的变异及不平等”。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或许会感到无力,但作者在书中引用自己的朋友曾经对她说过的两件事:首先,我们必须做自己能做的,无论处于什么位置,只要采取行动便一定有意义;其次,我们最终能够带来影响,是因为我们并非单独行动。在读完本书后,我认为身为社会学家的作者,是想借由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并摒弃对于低收入者的偏见,不把他们当成例外,学会尊敬及扶持他们,从而建立一个更公平及美好的社会。本书是邻国新加坡难得一见的社会学著作,借由阅读他国的故事,也能更了解人性以及社会制度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非常推荐大家拿起这本好书阅读。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