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10/2007
夫妇凭热情实现儿时梦想 设收容所拯救边缘少年
作者: admin

陈莉莉今年34岁,外表文弱瘦质,讲话也声轻气闲,却是许多少年们眼中慈祥的褓姆、严格的导师。

一名曾受她教诲,目前在“陶苑”当义工的少年李君慧,热情推举她为“大爱奖”的候选人,于是我便在一个炎阳西照的下午,走进新山龙寰镇市区陶苑工作坊的办事处,听一段令人深深感动的“爱的故事”。

来自破碎家庭

陈莉莉自称来自破碎家庭,自小渴望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后来,她遇到了也是来自破碎家庭的黄颂平传道,大家志趣相投,都想为那些有着自己影子的边缘少年们,做点儿有益的事情。于是不顾一切地办起一间问题少年收容所。

起初,他们让一男一女两名少年住在自己家里。

黄颂平当社工时接触过的一名老师,把11岁的学生介绍给他。这小朋友来自单亲家庭,因旷课被学校开除后,就住在黄家一年余,在陈莉莉与黄颂平夫妇的细心开导下,在考完小六评估考试后回家与家人重聚。

至于另一名14岁的女生,则因家长觉得她太叛逆而送到陈莉莉处。那时新山陶苑还未成立收容中心宿舍,唯有把少女安顿在家中。当时少女的父母不时来看她,这样过了一年,她已变成一个勤奋读书的乖女儿。

成立“陶苑”收容边缘少年

2000年7月,他们住在新山安乐市的一间双层排楼内。除了这两名家中的少年,他们也辅导了两名孩子。

陈莉莉回忆说,那是陶苑的最早形式,夫妇俩凭着一股热情奔向儿时的梦想。

当时她27岁,在经验和物资两皆匮乏的情况下饱受挫折,却在这时候,她蕴育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少年成长坊”的结构概念。

“新山是一个拥有很多边缘少年的城市,很多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们缺乏沟通,久而久之,双方见面就到达语塞的地步。

“孩子在外头交了损友,学业荒废了,和父母的关系搞坏后,有些父母便想到为孩子找一个收容所,让他们换个生活环境。另一些因父母离异成为无人照料的孩子。”

全心全意改造问题少年

陶苑便是在这么一个对青少年不利的大环境下成立,黄颂平陈莉莉夫妇,像哺育婴孩般,给予它很多的思考和耐心的经营,

全心全意为塑造一群思想健全,具有道德行为的少年,付出了他们的青春。

陶苑是他们为青少年创造的一个新天地,让那些从家里逃出来的孩子们住在这里,暂时和家人分开。

这名字来自《圣经》“陶匠之家”,为一个铸造青少年的地方,有些家长竟误会为一个制造陶器的公司。它于2002年的圣诞节搬来龙寰镇,不久得到了政府的准证,奠下了发展的基础。

7年来,陈莉莉和黄颂平所收容的边缘少年不下200人,有些短期住上三、四个月,有些住上年余,最长久的住了3年。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