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港剧、悲情台湾、录影带
中央山脉落落长,长到南马就断了脉。没有卫星电视的年代,本国电视的势力范围也如中央山脉一样后继无力,到了南马就断了线。在南马,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恨天高的天线,喂养他们长大的,是邻国的中文电视剧和明星。
但那些没有恨天高天线的子民,国营电台一整个礼拜中文节目的总合,不足5根手指头。1984年,电视台多了一道新曙光,第三电视免费放送加入市场抢滩,年轻活泼的节目走向让我们从昏暗暮色中醒来,但跟邻国相比,中文节目依然屈指可数,小老百姓如何打发余暇的空虚呢?
感谢录影带出租店,填满了娱乐需求的每一个缝隙。80年代,香港无线电视剧迅速席卷华人家庭,那个年代,谁没看过《上海滩》、《千王之王》、许文强、四哥的魅力谁不曾领教过?全世界都能“浪奔浪流”一番。那时候的周星驰还是星仔,一本正经的演戏,那时候改编金庸武侠小说的港剧都还忠于原着,没有尴尬的3D特效。
那个被港剧重重包围的黄金十年,我们也被几支台湾悲歌感动得几把鼻涕几把眼泪。你一定听过“四重溪的水凉又清/四重溪的水情意长”和“地瓜饭”,也一定记得秀秀冬冬弯弯佩佩彬彬,《苦心莲》和《星星知我心》的苦儿流浪记式的剧情,是80年代父母教训小孩时的最佳教材。
香港流行曲、录音带
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谭咏麟,代表的是四大天王走红前的巨星时代,这些巨星的关键字,可以是这样的造句法:“有个坏女孩叫Monica,她让你无心睡眠,你却偏偏喜欢她,你期待将冰山劈开,陷入爱情陷阱,只叹一生何求”,熟悉80年代香港流行曲的你,必然在不同时后哼唱过其中的三两句,也为他们投资了一卷又一卷的录音带,用砖头一般大的随身听营造时尚形象。物换星移,凋零了多少英才,80年代的香港乐坛盛况,尔今只剩谭校长挣扎不老,和发霉的录音带堆积惹尘。
大哥大、大电脑
砖头一般大的手机,又俗又铿锵的名字──大哥大,80年代的记忆中,大哥大是经典时代产物。大哥已经很大了,那比大哥还要大的人,当然要叫大哥大,手机跟大哥大有什么关系?彼时手机贵,非人人消费得起,所以,有能力买一台手机的家伙,当然要尊称大哥大,而手机这种可以拿着走来走去的电话,代表通讯科技的一大步,这么尊荣的地位,不叫大哥大叫什么?买不起大哥大的小老百姓,只好随身带个大哥大水樽威威风。
80年代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大:大电脑、大磁碟,现代小孩很难想像,当时的电脑容量还未进入GB数量级,5.25吋的磁碟片跟滑鼠垫一样大,容量却超小。那是没有光碟片和随身碟、网路不普及的年代,我们对资讯储存和通讯的概念,跟人心一样淳朴单纯。
麦可积逊
那是麦可积逊还没变白的年代,那也是麦可.积逊这个名字让全球乐迷疯狂的年代。光是1983年的纪录就叫人侧目,他以为《Thriller》专辑一举拿下葛莱美奖8项大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个人单届得奖最多的艺人,此外,《Thriller》专辑以排山倒海之势在流行榜上创下超过4000万张销售奇迹,至今仍无人能超越,还有长达13分钟的MTV,标志着新的音乐录影带时代。麦可无远弗届的影响力,甚至80年代国产巨星苏迪曼也有他的影子。
那个年代,谁没听过麦可积逊?谁没看过那千万人争相模仿的独特舞步?
丽的呼声、翡翠广播网
住在雪隆一带的人,家里头的墙面上总有个广播箱,定时放送各种流行曲、弹唱节目以及广播剧,那是丽的呼声。丽的呼声并不专属80年代,但80年代的记忆中,丽的呼声好比唤人上学的闹钟,每天定时萦绕耳际。
没有丽的呼声的家庭,收音机转来转去就只有一个国营中文台──翡翠广播网,那是港剧以外的最佳娱乐。小时后超爱本地歌星的张皪,最喜欢星期天,那是一整个礼拜中最让人翘首以盼的一天,她还记得翡翠广播网整个上午时段的节目,都是本土唱片公司快乐机构、大联机构、丽风机构等等等的特备节目,那个年代我们也有土产歌星,李采霞、刘秋仪、刘君儿、唐尼、江伦、罗宾等等等,这些等等等,你还记得那一条条艳俗的恋歌吗?
国产车普腾赛佳
大家喜欢调侃美国人爱标榜美国梦,在物资不富足的80年代,国人也有过泱泱大梦。1985年7月9日,第一台国产大梦驾临,沸腾全国,热热闹闹的办了命名比赛,最后取名赛佳(Saga)。
80年代国民收入不高,路上车款不如今日眼花撩乱,开一台经济实惠的国产车,又拉风又爱国,普腾赛佳第一代,就这样纵横公路20几年。小老百姓如我们,开始穿戴国家宏愿大梦。较之左邻右舍,我们是第一个花大钱把门面装潢得富丽堂皇的一家,东南方向的我们突然长高不少,怀抱心中的大梦,眺望未来的大梦。
有谁料到,风光一时的美梦,到了美丽新世纪,竟然只是几近破产的南柯一梦,让人惆怅不已。
羽球运动
羽球之于国人,或许就如篮球之于美国、棒球之于日本、足球之于巴西义大利那么重要。几乎每一个小孩,都曾握过羽球拍,抚摸过那洁白的16根羽毛。
汤姆斯杯让国民意识开始抬头,80年代末,羽球开始成了全民运动,就算球艺不精,挥拍开球招式大家都会做做样子。世界羽坛有四大天王,弗洛斯特、赵剑华、杨阳与依卓苏基亚多,人人耳熟能详。
84、88年汤杯赛事在吉隆坡举行,80年代国产羽球明星是西迪兄弟(米斯本、再兰尼与拉锡西迪),辉煌成就从米斯本与再兰尼的汤杯男双铜牌开始,87年拉锡西迪和再兰尼的男双银牌以及两年后的男双铜牌等等,让东南小国突然跻身国际焦点,有了这些战绩铺路,90年代开始,全国迅速卷入羽球高烧状态,热度久久不退。
迷你巴士
这是80年代横跨90年代最生龙活虎的城市风景线,从黑白双色怪过渡到后来的粉红小快兽,它永远横冲直撞,管他有没有站牌,随招随停(你的手就是站牌),车厢再怎么挤,剪票员永远都嘶吼“Masuk!Masuk!”,一定要让整台巴士满到爆,才算功德圆满。
道地吉隆坡子民小鱼聊起迷你巴士,她说,唯有三个字能概括之:快、挤、准。
所谓快,就是比一般“车身长、转弯难、行路慢、票价高”的公车快。迷你巴士永远跟时间竞速,完全符合忙碌的现代人时间管理指标。
所谓准,“是指很准确地将你丢在某个地点。上车前会先告诉你它不经过哪里哪里,如果你死要上车,他会将你丢在你要下车的路口,绝对不会载你进去”,小鱼念念不忘迷你巴士的超个性。
关于大家印象深刻的挤,小鱼观察入微──
“迷你巴士的剪票员很厉害,会帮忙推你进去,书包很大也不怕。最后,他会双手抓门把,整个身体挂在车子外面,表演特技。”
除了特技,剪票员的职业操守绝对是鞠躬尽瘁的──
“会叫你Masuk!Masuk!的巴士很多,叫了Masuk后会走下车,往后面查看你们是否有真的有Masukk的,就是Mini Bas。”
小叮当、变形金刚、任天堂
每一个年代的小孩都有自己的欢乐天堂。在多啦A梦还未被正名之前,我们都知道有只没有手爱吃铜锣烧的机器猫叫小叮当,80年代过去,小孩陆续长大,他们偶尔还是希望可以从小叮当的任意门逃走,可以像大雄一样向小叮当撒娇,要它从百宝袋中变出对抗世俗的工具。小叮当,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我们还是,最喜欢你。
2007年美国电影变形金刚(Transformers)大卖,除了电影特效,让观众买帐的,当然包括80年代的集体记忆,其余诸如任天堂系列游戏,超级马力兄弟、Game Boy等等关键字,都是80年代小孩的欢乐记忆。
大壂肩、松垮裤、乌鸦装、额前一撮大爆炸
80年代的美感,90年代回想起来觉得不敢恭维,还嗤之以鼻,尔今却死灰复燃满街招摇,设计师们纷纷致以崇高的敬意,是灵感枯竭,还是感怀青春,真是天晓得。
当时学生们流行一起订制上宽下窄高腰垮裤,这个经典裤款,各地名称不一,香港叫萝卜裤、台湾称AB裤,印象中这里的学生都管这个流行叫Maggie裤。
当时最流行阿妈们最讨厌的乞丐装,把衣服袖口下摆剪成须须流苏,不然就是全身乌鸦一般黑,然后在衣肩垫个大海绵,额前来一撮大爆炸,粗眉滴血口红兼乌青闪爆眼影,这种艳俗的美,跟着Disco和舞曲文化,摇摆张扬过市。
零用钱=20仙
几乎所有在80年代念小学的人都有集体大同的零用钱标准,一碗面两角钱刚好,一般家庭的小孩都不富裕,所以,午休时间,食堂里头小孩们要嘛都吃自己准备的食物,不然就排队买一碗清汤面。20仙,换来一碗咬起来满口碱水味的油面条,已经是最奢侈的享受。
如果要买其他零嘴食玩,那20仙,就只好在面与玩乐间挣扎良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