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06/2008
新古毛咖椰角
作者: admin

以下是一则有关墨水街海南人的寻常故事。

起初,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条街为何冠上“墨水”两字。问过不少街坊居民,都不约而同一脸错愕一手抓头地以客家乡音回答:自新古毛(Kuala Kubu Bharu)开埠以来啊,老一辈传下来的,都是这样子叫的啦!可能这条街以前住了许多满腹“墨水”的读书人吧!小地方人情味浓,热心的还马上行动说要到隔壁去帮我向老一辈问个清楚。结果历史似乎在嘴边兜了数圈,唏嘘一声,依旧没有答案。

Dato Muda Jaafar,怎么译也成不了墨水。

倒是有人在提起墨水街时,无意间“透露”这客家人占华族人口七成比例的小城镇里,街上却有几间海南人开设的店面颇具代表性,像永乐面包厂、悦来茶室和升云西店,连同隔条街Jalan Mat Kilau那专卖海南鸡排和海南面的新南昌咖啡店,以及同排的新古毛海南鸡饭餐馆等,交错间共同描绘出一幅海南饮食的寻宝地图。

那为何不是客家饮食呢?我试探的问。

这才恍然“发现”竟然在自己客家人的地头上,知名的却是海南食肆。街坊居民似乎又是一阵错愕一再抓头,答案仍在嘴边不断兜转,不是以“理所当然”为由,就是海南人天生就是好厨师云云。

我当然不宜身分倒置地告诉他们,要了解海南人与餐饮业的关系,必须回溯到历史最初,从海南先辈们南来的职业属性去加以思索。

要知道,相对于其他方言族群,海南人算是较迟南来的一批。由于其他方言族群所形成的行业分工已牢不可破,以致他们能选择的职业有限,所以早年琼州人多为洋人及富裕西化的土生华人(娘惹峇峇)家庭帮佣,或在英军军营里做伙头将军,与厨房餐饮为伍。

一旦赚足了钱,想要出来开店,自然便选择从事自己最熟悉的餐饮服务,以致后来大批海南同乡跟进南来时,便理所当然的投入咖啡店及与相关行业,像西饼面包店等等,无形中就是把洋人喝咖啡吃面包的早餐习惯,以及他们根深柢固的下午茶文化给普罗大众化,影响至今。

新古毛这曾经盛产锡矿的富裕小镇,早年曾为英殖民政府在乌雪的行政中心,又是通往英国人避暑胜地福隆港的必经之地,更是军营所在,所以海南饮食能在此地扎根是显而易懂的事;一旦与历史接轨,始能找到答案。

而墨水街呢?

话说50年前,在大马独立后的第二年,一个16岁青涩少年孤身从海南岛文昌县坐船南下,在新加坡登岸后,便来到新古毛投靠亲戚所开的永乐面包厂,当起学徒学做面包和西饼。几年过后,青年向开咖啡店的岳父那里学会做南洋咖椰的技巧,于是趁早上未上班前,便骑脚踏车边卖面包边推销自制的咖椰;直到1979年才离开面包厂,在隔几间租下店面制作西饼蛋糕,这人便是升云西店一脸腼腆的老板许宇全。

在离职前,他把制作咖椰的技巧传授给面包厂内一亲戚的太太,而这老妇也正因为这咖椰而红遍新古毛,成为附近城镇许多茶室所指定的“品牌”,同时也是旅客喜爱的手信;几年后,其丈夫也离开面包厂开了一间茶室,即现在的悦来。

咖啡、面包、咖椰、咖椰角,连成一条通往昔日美好时光缺一不可的饮食线索。

但这样的故事是否太过单调寻常呢?

记得不少街坊居民在说到墨水街的面包厂时,都习惯性的抬头,回忆以前面包出炉时满街满衢都充斥面包香的情境;该厂已在去年初歇业,没有了天作之合的海南面包,悦来茶室则以一般三明治面包代替,即使涂上以古方制作、花9小时隔水炖煮的传统上好咖椰,始终教人感到无限恍惚失神。

幸好还有“徒弟”的咖椰,以及“师父”的咖椰角。

如果要我在结束这则有关墨水街海南人的寻常故事前,列出心目中最能代表新古毛的手信,那升云的咖椰角绝对排在第一位置(虽然其可遇不可求的榴梿蛋糕,也真的是我吃过最棒的),无他,除饼皮香酥,咖椰香浓不过甜之外,就是那要命的历史感!

至于为何叫墨水街?我已开了头,墨水未干,还请大家自己去寻访。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