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的福建漳州民俗文化与南马等地不一样,在北马,一些糕粿在南马很难见到。摩诃粿就是其一。
摩诃粿的形状是裂开成多瓣,中间会搀杂颜色,十分美观。其成分是面粉、酵母、白糖及堿水,经过多日发酵而成。制作时,以白色的外层包上多种颜色的内层,搓好马上就蒸,口感结实又Q,最棒的吃法是沾咖啡乌或美禄,入口即化作一口口人间美味!
摩诃粿(民间多取谐音字,写作毛风粿或摩风粿等)乃福建人的传统糕,名曰“摩诃粿”,可能就是佛教的术语maha。maha是梵文,意思为大、极大、伟大。这表示摩诃粿在风俗上是一种“大”的糕。北马福建话的摩诃粿念作moo hoo gue,是有些走音了。在中国福建晋江这个地方,摩诃粿被叫做“发粿”。我们北马漳州文化摩诃粿不是发粿,发粿是以白米加白糖发酵的,乃不一样的东西。
摩诃粿是个“季节性”的糕,通常在清明节及中元节(盂兰节)是它出产的时候,还有就是每个月的月尾(每个月的最后一天,通常是廿九或卅日)。它的出现与祭祀“好兄弟”(孤魂野鬼)几乎关系密切,因此人们都把它当作是专属孤魂野鬼的祭品。其实不然。
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及月尾祭祀好兄弟时,人们都喜爱购买摩诃粿祭祀。此外,丧事上也一定有摩诃粿。为什么祭祀孤魂野鬼或祖先的时候就会有摩诃粿呢?老前辈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它已经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就好像许多应节糕饼一样,诸如新年有年糕,端午节有粽子,中秋节有月饼,冬至有汤圆等等。
在祭祀时,摩诃粿可以排在盘子上或以针线穿成一圈,再套在一个尖塔形的器物上,做成“摩诃粿饯”(或叫摩诃粿串、摩诃粿塔)。在僧道施食法事上,摩诃粿被施法“化食”并往上空抛去,然后掉落地上,让恶鬼饱食。所以,民间的中元节、清明节、丧事及施食法事上,一定要有摩诃粿及摩诃粿饯。
将祭品系绑在尖形器物上做成“饯”,在民间宗教活动经常可以见到。摩诃粿饯会特别一点,精巧的糕师父会把摩诃粿染上各种颜色,然后排成各种美观图案或龙的形状等等,这方面槟城的师父做得比较精致。
摩诃粿渐渐被定型为孤魂野鬼的祭品,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摩诃粿可以用来祭拜神明吗?北马的普罗大众几乎都认为不可以。近年更演变到连祖先也不可采用摩诃粿祭拜。事实上,摩诃粿只是一种糕粿,百无禁忌,用来祭祀神明祖先都没问题的。在福建晋江它是被叫做发粿呢,怎么不可以呢?
无独有偶,近年来神料店的人在售卖纸做明器(冥器)时,在书写那些“封条”时,均吩咐不可写上活人的名字。因为烧给逝者的东西写上活的子孙名字是不可以的。其实,传统的作法是可以写上去的。因为封条上的下款注明“阳上”或“阳居”,那是表示烧明器者是活人,写上名字并没错。在丧事上,封条写上活子孙名字,在北马还是到处可见。
现代人比古人迷信,不仅封条被禁止书写活子孙名字,连墓碑、神主牌也禁止,还有摩诃粿亦被禁止祭祀神明祖先,真的莫名奇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