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石人,即祖籍福建泉州晋江县(今晋江市)东石镇的人。东石属于小乡镇,乃著名的侨乡。东石人在清末就因家乡生活困苦而纷纷移民海外,根据中国10年前的资料显示,东石镇有人口10万人,移居台、港、澳门及海外菲律宾、新加坡、大马总计有20万人。
东石人最早移民到我国的地方,是霹雳的太平。早在1883年,东石人就在太平成立仁和公司(公所),取“仁和”之名,乃因南宋大儒朱熹来到东石,发现这里民风淳厚,乡井和睦,因而称赞东石乡为“仁和之里”。东石人南来太平最先从事什么行业呢?
祖籍东石的蔡长专(81岁)先生指出,福建的东石是个靠海的乡镇,设有码头,乡人有当码头工人的,给货船上下货扛“包头”。南来太平最先从事的行业就是在峇东码头扛包头,从货船搬运货物到仓库,再以扁担挑到市区商家去,十分辛苦。后来日益改善,以手推车(鸡公车)运输货物,进而改以牛车,最后是采用罗哩(卡车)。因此,太平的罗哩运输业就由东石人垄断了。当然东石人也从事其他行业如杂货业等等,但罗哩业主要由东石人垄断。二战日本南侵,太平沦陷后,东石人的罗哩几乎全被日军征用去。
他说,今天的罗哩运输业已经非东石人垄断,东石人退出运输业的因素是因为子女多受高深教育,成为专业人士或从事其他行业,就对家族的运输业不再感兴趣。
在新加坡,东石人属于少数帮群,却执当地木业的牛耳。初期东石人在新加坡也是当码头工人,却不是扛包头的,而是搬运树桐。蔡长专在8岁时(1937年)随父亲南来新加坡,就曾到码头看乡人搬运树桐。当印尼或沙巴的货船将树桐运到新加坡外海,因为货船吃水深无法靠岸,就将树桐抛下海,再由其同乡以小船搬运进码头。
蔡长专说,浮起的树桐就以绳子捆绑一起如一串爆竹般,再以船拉到码头。一些质量佳的木材则会下沉海底,这就得由人潜下水去吊起来,故称“吊柴”。东石是靠海的乡镇,乡民多识水性,善潜水。吊柴工人下到数十尺深的海底以绳子把树桐吊到小船边,再下去将第二根吊上来绑在另一边,如此不断重复到了大约左3根,右3根取得平衡时,才将船开进码头,这些下沉的木材是被吊高在水面下半浮沉拉进来的。当时在新加坡的东石人都当码头的吊柴工人,除了一家周姓的懂得冶铜制造烧炭的铜熨斗外,还有一位驼背姓叶,俗名“猫老”的残障人士,因为残障不能潜水游泳而经营船上“咖啡店”,即在船上经营泡咖啡煮饭面等饮食业,专门卖给这些吊柴的同乡工人。此外,东石人完全不涉及任何商业,是靠苦力劳动来赚取血汗钱的困苦一群。吊柴工人整个白天在海上,须依靠潮汛的退潮和涨潮来工作,尤其等待涨潮才能驶船入港。
数年前,蔡长专在新加坡仁和联谊社讲话时,说出当年目睹先辈从事吊柴工作的辛勤劳苦,年轻一辈十分惊讶,才知道第一代移民先辈们的辛苦。而今年轻一代生活舒适,经济富裕,工作轻松,今非昔比,然饮水思源,当紧记昔年先辈的勤劳才有今天的成果。
早在1910年,东石籍的码头工人在新加坡成立“东兴社”(仁和联谊社的前身),1920年改名为“仁和轩”,除了联系南来的乡亲,租赁的会所也成为刚南来乡亲暂时栖息之所。那时的东石人均靠劳力生活,到了日本南侵,新加坡许多板厂的老板罹难身亡,东石人才由码头工人转为经营板厂,进而进军其他行业。今天,东石人掌控当地大部分的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