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8/06/2011
张作锦.江山勿留后人愁
作者: admin

已故史学家黎东方博士曾说:依我看来,80%的历史都是不可靠的。但问题是,你若不读历史,就连那20%可靠的也不知道了。

历史记载的正误,当然不会是那么整整齐齐的“二八开”,那只是黎先生的譬喻。但史书定有不实之处,否则就不必对历史加以研究、考证、注释,更不会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的话了。

历史书何故有错?既为历史,当然是过去的事。事情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使原始资料不可尽得。撰史之人,或凭断简残篇,或凭口耳传闻,或凭个人记忆,写下的历史,自难免有失真之处。

那么什么是可信的原始资料呢?现代研究历史的人多认为,当事人的日记最有价值。以近人来说,如台湾联经公司出版的《胡适日记全集》10大册,大陆中华书局刊印的《顾维钧回忆录》13本,都极受重视。

胡、顾两氏在近代中国学术界和外交界各有显著地位,他们的日记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然民国已经100年,要研究整个的民国史,自然不能不读民国重要领导人蒋介石先生的日记。

蒋氏有写日记的习惯,且极有恒心,自1915年写到1972年,历时58年(其中1924年已遗失),虽戎马倥偬亦未尝停笔。日记由蒋氏家族寄存于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自2006年开始分阶段对外开放,供研究者阅读,中研院近史所现更计划全套出版,一年一册,约60本。

蒋氏日记的公开,为深入理解20世纪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指引了方向与途径。以提倡“大历史”著称的史学家黄仁宇,早在16年前就指出:蒋介石日记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姑不论他对民国的巨大影响,仅以其资料之雄伟与完整,已是世间难得,值得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史的人拭目以待。

可惜在蒋先生日记公开之前,黄氏已经辞世。我们何其有幸,得有机会目睹这60大册的原始历史材料。但60大册,卷帙浩繁,一般人从何读起?又有几人能仔细读完?不得已,我们只能选择性地精读。

蒋先生一生最重大的两件事,一是领导八年抗日,获得最后胜利,解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使中华民国昂然立于强国之林;但不旋踵间,400万众现代化装备的国军,却为一百万“小米加步枪”的共军瓦解,蒋氏不得不将中央政府迁来台湾,而将亿万大陆百姓置于中共的统治之下。

何以至此?孰令致之?60年来,无人能说得明白,使人信服。现在,郝柏村试图抹去这段历史所蒙上的那层迷雾,让大家比较看得清楚。

国民政府失去大陆,有两个关键点:在时间上,从1945年抗日胜利,到1949年共军渡江;在原因上,是外交与军事的双重失策,予中共以可乘之机。

郝先生就拿蒋总统这5年的日记,择外交和军事的重大事件,摘要刊出,让日记自己说话,看蒋总统当时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考虑重点、决策过程,以及内部环境和外部情势所交互发生的影响。庶几让后人对中国这次惊天动地的大变化,有所理解与省思。

做这件事,郝先生可能是最适当的人选。第一、他从一位26岁的青年军官开始,亲历抗日胜利、大陆易手、金门炮战、建设台湾,一直作到最高军职的参谋总长、最高行政职务的行政院长,素对外交、军事有长期的观察与研究;第二、从1965年到1971年,郝氏曾任蒋总统侍卫长6年,对蒋先生的领袖气质、使命感、刚毅的性格、强烈的情绪等等人格特质,自有其独特的感受。摘注他的日记,当然较一般人有不同的观察与深入的理解。

不过,郝先生自知他不仅是注释一本世纪人物的日记,而是参与一项修史的事业。4年的伏案书写,他自认力求客观与忠实。在最后的“总结”中,他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对蒋先生的功与过、成与败,并列直书,让后人在致力建国的过程中,懔于先人的教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已故当代法国学者雷蒙,艾隆(Raymond Aron)曾说,后人论史有“后知之明”的方便,因为可就已知之“果”,推见未现之“因”。艾隆的话应无褒贬之意,历史的作用本来就是如此,所谓“鉴往知来”,避免后来者再走错路,再走冤枉路。

中国大陆正在“大国崛起”,且亦声言要改革政治体制。台湾民主化也在矫正弊端,力求完善。两岸若能求同存异,齐步迈向和平发展的大路,则中华民族正充满希望。蒋先生的日记,无论正反方面,都可对建设一个未来的新中国有所帮助。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避金兵之乱于浙江金华,曾游当地名胜“八咏楼”,有诗曰:“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字里行间,满怀家国惨变之痛,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中国的未来,我们这一代人只要能找到真正的历史轨迹,就有可能完成重建和复兴的使命。我们应有志气,不把江山留与后人愁。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