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10/2011
我爱马来西亚,可是国语太难了
作者: admin

家长说:“老大小四,老二小三,每次考试,就得死背马来文的bina ayat,要猛追进度……我们反对啃书死读,也对这种教育方式极度反感。语文科的考题水准很高,孩子小小年纪便要求他们拥有成人般的思维和逻辑思考。在孩子还未走稳时,就要他们飞,这种教育制度是不是生病了?”

老师说:“一年级新课程的国语真的是难难难!备课时还要伤脑筋去查证答案。我怀疑这到底是一年级的程度吗?一二三年级的国语字汇相当难,基础不好就会跟不上,继而演变成没兴趣,最后放弃。”

我们爱马来西亚,可是马来文好难!我们爱马来西亚,但要如何才能把马来文学好?马来文掌握能力牵涉到国中华裔生的辍学率,语言接轨当真非儿戏!编订教科书的人、教学者、家长和学生本身,要如何才能将马来文学得轻松自在,乐在其中呢?

saya不ham !

一位母亲教一年级的女儿学马来文,说完一个句子后问她:“faham tak?”女儿瞪大双眼困惑地望她说:“不ham!”这个幽默的对答在面子书上引发话题,带出的是不少华小家长“不知怎么帮孩子学马来文”的焦虑。

是的,我们爱这片土地。马来语是国语,也是官方用语,学习马来文是每一个子民的责任。但国语的基础标准是什么?华裔生如果学不好马来文,就无法通过国家教育机关的检测?不管抱持怎样的心态,只要进入国家教育体系,特别是强调三语并重的华小,学马来文是一种必需。

说实在的,马来文其实也并非很难学,只是不知从何时起,课程的编排变得好深,一年级要学的生字就有“Jalur Gemilang, lantun, laungkan, timbus, mendepa……”,让很多原本在生活中就少接触马来文的孩子们望而生畏,于是学习马来文变成了苦涩的责任!

一年级国文下半年作业簿,第一页是运动会(sukaneka),上有5张图:一人用海绵把水挤进玻璃瓶、两人口含放有乒乓球的汤匙、三脚跳……要小朋友写出项目名称。不少小朋友和家长都不约而同被考倒了!

另外,四年级的国文作业,图中有一个人拔剑出鞘,同学被问:这个动作该如何说?大家竞相试答:“angkat pedang”或“tarik pedang”没有多少同学知道标准答案──“menghunuskan pedang”。另外,煮饭是menanak,煮水是menjeram,水煮是merebus,不能通用为memasak。若平时少说,不知道这些字眼要如何才能摆在对的地方,难免会感到混淆。

追根究底,马来文是国语,但却是很多华校生家庭观念里的第二语言,现在很多幼稚园都强调三语,但事实上偏重英文或华文。

于是很多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才开始真正学习马来文。其中有些孩子轻易跟上(家中有kakak是加分),另外无法掌握的,因为挫败感而心生抗拒,有些根本就被抛在后头。

不愿透露姓名的课程局官员表示,有关当局把华小的马来文水平设得那么高,出发点是想要提高华小生的马来文水平,他们认为7岁的孩子“都应该在进入小学前先打下3年的基础”,所以应该以“母语学习”的角度编写课程。

两年前,教育部课程发展司曾建议华小和淡小采用与国小相同的马来文课程纲要和考试,以便各源流小学的马来文达到同等水平,当时就遭到华社的强烈反对。

这个观点忽视了华校生学习马来文的背景。课程内容太深奥会造成小学生从一开始就排斥马来文,错失了深入认识、学习与掌握这个语文的机会。此外,马来文有不少外来语,像电脑,马来文是komputer,英文是computer,padi源自paddy,oren是orange,小学生初学难免混淆。

陈韵宁是雪州万达镇豆芽苑安亲班院长,她本身也育有一对在华小受教育的子女。根据她的观察与分析,华小马来文课程内容“确实很难”。她说:“目前二至六年级马来文课本沿用的是2003年的课程,也就是配合英文教数理那一年推出的马来文课程,课文都很深,新课程是今年2011年的一年级才重新改编的。明年二年级的课本还没有公布,单看今年一年级的课程,是有改善,但水准还是定得很高。”

课文与生活脱节

摊开小二和小三的课本,陈韵宁分析:“这马来文课本一开始推行,我们就观察到几个致命的问题。首先是它的内容不生活化,跟孩子的生活完全脱节。”

她举例,小二课本内有一篇以西巴丹岛开幕典礼为主题的文章,提的是某某部长来开幕以及成功女企业家等。“试问,这要二年级的孩子如何去消化?他根本连什么是perasmian都不能理解,即使用母语说开幕,二年级的孩子也不见得能理解开幕意味什么,这就是我们说的课文不生活化,且超乎孩子的认知水平。”

若学了一种语言,没有办法用在生活中、没有实践的平台,也就等于白学了。就像一位在高等教育界任职的家长感慨说:“我的孩子学马来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看不出有‘学会’!”这也许就是因为课程里的马来文跟实际生活失去了联结。

生字太多、句子太长、概念太深

生字太多、句子太长、概念太深的例子在二年级课文里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像一篇以马来英雄为题的短文:Dato’ Sagor dan Dato’ Maharaja Lela merupakan pahlawan Melayu yang berani. Mereka berani melawan penjajah Inggeris di Perak. Seputum pula telah membunuh J.W.W.Birch, Residen Inggeris yang pertama di negeri Perak.
单就penjajah asing和pengorbanan的概念,老师们也要费一番功夫用母语跟孩子们讲解。这是二年级的课本喔!细读课文,句子很长(一个句子会出现15到20个字),陌生的名字也是一长串,生字一箩筐,太重视语法技巧,问题也很难,难怪小二生要大呼吃不消!(这也形成一个特别的情况:当各校发现教科书太难,大多改以出版社出版的作业簿为依据。)这个问题已延续一段时间,仍不见受重视,明年二年级马来文课本深浅仍是个未知数。

纵观一年级新课程,虽然比较生活化,但不难发现仍有配合语文技能而设计的倾向。举个例子,为了要孩子念ai、oi、au、ia等音节而刻意在课文中编进一些毫不相关的生字,像为了要学“oi”而编进“kuih cakoi”、“ikan kaloi”,糕点跟鱼类放到同一课文中间,看不出有什么关联性,有什么主题性。我们都知道,对小学生而言,主题教学作为教学基础是最有效的。主题教学也确是多年前教育部提出的学前教育的大方向。

内容没趣味
学习太枯燥

华小课本要改善的可能不只是字词的选用或语文的深浅度,还有内容的选材。退休马来教师罗兹雅翻阅华小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教科书后说:“教科书里似乎有太多资料式的fakta,这可能是造成孩子读了会生厌的主因。我想可多加些插图,生活化的插图有助于理解。”

她曾在私立学校短期任教,那里周会时也用多媒体,学生都不会吵闹,看得很专注,这证明视觉学习更能吸引学生。她表示若课文太枯燥,不只是学生,大人看了也会打瞌睡!但她坚持语言程度不能调得太低,认为应该让小孩多学,打好文法和字汇基础,才能保持语文水平,日后也才能灵活运用。

2011新纲要其实强调加强趣味性和互动性,毕竟课文一旦欠缺趣味性,实在难以吸引小学生。学习不熟悉或不擅长的语言,最怕的就是强灌硬塞,把语文的活泼和有趣,都变得机械化了。只是不晓得教学现场是否有一以贯之。

罗兹雅建议,国语老师不妨在教生字新词时,把物品带来,像dodol,可以带给学生看,因为不是全部学生有机会看过、闻过榴梿糕。“尤其是大城市的学生,很多都只是通过图片来认识。”

奈何华小紧凑的课程学习表,迫使老师们失去了活泼教学的时间。罗兹雅回忆起小时候在彭亨州劳勿上小学,到了学校,老师会让小朋友记下从家里到学校一路上看到的东西,除了写还有绘图,间接的掌握了很多新词汇,学会了造句。

国语,叫孩子太沉重

是的,它的名字叫──国语。马来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挟千斤份量(引李恒义诗《我的马来文和岳飞》)。身为华校生,这是必修科;生为马来西亚人,这是毕生的功课。

语文科的教科书编写,究竟要多难,才叫难?才算难?你综合一下华校生学习国语的压力指数和喜恶指数,或许便能定下指标。这是因为爱之深求之切,或是政客爱说的老调──有隐议程?我不知道。(这也不是一辑专题就答得出来的问题。)

书写此课题的目的,更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自己是母亲,更确切的说是一名马来文还可以,一路修读到中六和大学都还读马来文的母亲,当看见就读华小的孩子的教科书和作业簿上,出现不符实际背景和年龄的深奥生字新词和问答题,再收集众多家长的意见和想法后,而产生的强烈困惑。

我总认为马来文是优美的语文,尽管在新时代中词汇贫瘠,需要更多外来语,但在语言的发展中,它终会愈臻成熟。我也认为马来文是易学的语文,起码它是简易的拼音文字,不像中文是象形文字,更有5000年文化精髓。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华小的马来文变得遥不可及。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美丽的语文,在传承的过程中,会被人为的筑起一道墙,让孩子在政治、考试和分数中感到巨大的压迫感、疏离感,难以跨越。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