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过一则泰国的公益广告,叫做《Disconnect to Connect》?影片的前半部份,是很多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却都在低头用着手机的场景。他们是如此投入,以致身边的朋友、家人、爱人仿佛都是隐形的了(这些人物在影片里确实是隐形的!);而后半部份,他们放下了手机,重新回到了“现实生活”,重新和身边的人交流、互动起来。广告拍得很唯美、很感人,也很写实。感触之余,细细回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我们的生活,是由“忙”和“空闲”的片段组成的。起先,我们只是用手机来填补我们生活中较长的空闲时段,也就是俗称的“打发时光”。例如,在等候飞机时或在乘坐汽车或火车时,我们用手机玩游戏、看电子书、或听音乐。这类应用属于“被动填补”型。它们似乎可有可无,我们可以随时中断它们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后来,随着网络和手机性能的发展,大量新型的基于网络的服务涌现出来,例如面子书、推特、Path、WhatsApp、微信、微博等。此时,我们不再是“打发时光”,而是更加主动、积极地创造内容,例如拍照、分享心情、发送即时聊天消息等。这些应用的特点是“短、平、快”,一个操作只需要几秒钟,但是主动创造内容所带来的满足感和乐趣远大于被动阅读内容,于是,较短的空闲时间也被手机占据了。
再后来,随着我们对这些新兴服务的依赖的增加(当你是内容的创造者时,你会比起阅读者更离不开它),以及各类基于位置关系的服务的出现(例如陌陌、Unite等),我们甚至会停下手中的正事来专门用手机上的服务!于是,我们猛然发现,不经意间,这个小东西从一个招之则来的工具,摇身一变成了挥之不去的瘾。我们不单单是在用它,而是逐渐地对它的依赖越来越深。这,不是很可怕么?
回想许多年前,我们也是对当时新兴的互联网充满困惑和焦虑,但最终我们不但接受了这个新事物,而且更加聪明和灵活地运用它。如今,即使上网成瘾的人再多,也没有人拍摄一个针对互联网的“Disconnect to Connect”的广告片,正如同不会有人认为对电、对水的依赖是有什么问题一样。我们已经接受并驾驭了对互联网的依赖,也不觉得它“可怕”。
昨天的互联网,就是今天的手机。说到这里,聪明的读者,你一定明白了。让手机服务占据我们生活并不可怕,我们也不需要“Disconnect to Connect”,因为手机并没有“夺走”我们的生活。它其实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很有可能你的家人和朋友更喜欢在手机上跟你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