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新街场光汉华小从1909年创办至今,由原来简陋的店屋式学校到今日堂皇的校舍,整整走过了103年的历程。
在这100年里,光汉华小搬迁过数次,也经历过日军南侵年代、校舍不足、学生短缺等问题,学校始终坚持着“勤朴诚勇、忠信笃敬”的校训及“提倡全能教育”的使命为办学目标,为国家及华社栽培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首座单层校舍1937年落成
英殖时代,光汉华小一带多为矿场及橡胶园,许多从事矿工及割胶的华人都选择把孩子送到光汉求学;这些家长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却秉持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一直出钱出力支持学校的建设。
1937年,该校的首座单层校舍落成,当时学校共有约200名学生,校方还举办了校舍开幕典礼;1978年,光汉新礼堂动土与落成;1979年,校方首次在新礼堂举办盛大的文娱晚会,并拍下极具纪念性的照片。
这些充满历史价值的照片,被刊登在百年纪念校刊中,让翻阅校刊的校友与学生,重温光汉建校百年来走过的风雨之路。
校舍设备齐全迈向电子化
如今,光汉在历届董事与家协、校友会、校长教师、家长及华教人士的支持与爱护下,已蜕变为一所设备齐全,校舍宏伟的现代化学校;同时,校方也与时并进,积极迈向电子化,以营造更完善的求学环境。
出席分享会者包括光汉华小校友会主席王恒、家协财政蓝志平、联谊会主席兼董事周亚汶、联谊会副主席兼董事王福顺、光汉华小董事苏金海、及光汉华小副校长尤进来和梁嵋菱。
唐雯兰:村民迁移陷困
董事部购校车载送学生
光汉华小董事张炳强和联谊会副主席唐雯兰透露,50年代的光汉在全盛时期,学生人数达到800余人,后来因局势突变,学生人数大幅减少,曾一度让学校陷入困境。
他们说,当时在紧急法令下,许多华裔村民都被迁移至其他新村,学生也因搬迁后交通不便,被迫转到其他学校或停学。
“由于学生来源短缺,董事部毅然砸下重金,购买校车载送学生上下课,以便搬到远处学生能够继续回来上课。”
在解决了交通问题后,学生人数才逐渐回稳,直到局势平稳,学校附近的居民恢复稠密后,校方才把校车经营私营化。
隆校地最大华小
也是光汉校友的张炳强和唐雯兰说,该校在60年代获锡矿公司以地换地的方式,移到今日这块约7英亩大的校地。
他们指出,这让光汉拥有更多发展空间,在各界的支持下重建校舍与学校设施,为更多孩子提供母语教育。
“这7英亩大的校地,让光汉华小摇身一变成为吉隆坡内校地最大的华小。”
他们补充,光汉在1978年建立的新礼堂,也是当时吉隆坡区内的华小之中,规模最宏伟的礼堂之一。
伍志祥:改为烹饪室
保留50年历史校舍
于此同时,校友会副主席伍志祥也向记者透露,学校发展一日千里,一些年代悠久的单层校舍都被新的4层楼校舍取代。
不过,校园内还保留一栋50年历史的单层校舍,目前已被改为烹饪室,喜欢烹饪的同学在课余时间可以到此学习烹饪。
“我还在光汉求学时这栋校舍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外型依然如昔,但校方会定时重新上漆及找专人前来检查其结构。”
无论如何,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活动空间,董事部正构思扩建校舍,届时这栋校舍可能将被新的行政楼及课外活动室取代,为光汉成就更多优秀的运动家及才艺家。
筹款8次才筹足费用
拿督斯里李伟明(光汉华小董事长)
“光汉华小第二座校舍的筹建过程给我非常深刻的回忆,我们前后透过各种联欢晚会、义卖会等共筹款了8次,才筹到足够的费用,加上当年我刚当上光汉的董事长,当校舍竣工时,我的感触是相当深刻的。
整个筹募建校基金的过程中,我们的三机构成员、家长、校友以及社会人士都给予很大支持与鼓励,因此工程才能顺利进行与完成。
华社建校一路走来不易,华校多年以来也为国家栽培了无数人才,我呼吁政府正视华校的贡献,不分源流公平对待所有学校。”
光汉华小百年校史
1909年-光汉成立,最初校址位于旧街场(Sungai Besi Lama)邮政局对面的一间商店式房屋。
1936年-因采矿业影响,光汉搬迁至新街场(Sungai Besi Baru),并于同一年筹建新校舍。
1937年-新校舍落成。
1945年-日军投降,光汉恢复办学,学生激增。
1949年-新校舍完成,光汉学生人数达670余人。
1965年-光汉获锡矿公司赔偿一块7英亩的校地及新校舍。
1978年-大礼堂落成。
1988年-图书馆落成。
2000年-A座4层楼新校舍竣工。
2008年-B座4层楼新校舍竣工。
2009年-提升大礼堂,光汉欢庆百年校庆。
2012年-推行多媒体教学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