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士年纳华小从2006年开始的荣誉榜,令人不得不对这所面积虽小,五脏俱全的微型华小刮目相看。
2006年,荣获柔佛州小六评估考试(UPSR)最佳平均等级奖第一名、柔州UPSR成绩达标奖、古来县UPSR最佳平均等级奖第一名、古来县UPSR最佳及格率奖第一名。
2007年,荣获柔佛州微型小学组UPSR最佳成绩飞跃进步奖第一名、柔佛州微型小学组UPSR最佳成绩奖第一名、柔佛州微型小学组UPSR最佳平均等级奖第一名、柔佛州UPSR成绩达标奖、古来县华小UPSR最佳平均等级奖第一名、古来县华小UPSR最佳及格率奖第一名、古来县华小UPSR最佳成绩奖第一名。
2008年,荣获全国微型华小组UPSR卓越奖进步学校奖第一名、柔佛州微型小学组UPSR最佳成绩飞跃进步奖第一名。
2010年,荣获古来县华小UPSR最佳成绩奖第一名、柔佛州华小组自我评估学校奖。
人数少易教导易吸收.外地学生也入读
士年纳是一个传统的华人新村,面对了一般新村所碰到的年轻村民外流现象,根据该校非正式的统计,有近70%的学生(包括单亲家庭)平日由祖父母照顾,只有假日才会看到父母。
此外,该校虽然与远离市区,根据该校非正式的统计,有逾30%的学生非来自士年纳新村,而是来自6公里以外的加拉巴沙威新村,少部份则来自古来公主城、太子城一带。
林师衡分析说,部份外地家长将他们的孩子送往士年纳华小,相信是认为该校的学生人数较少(学生最少的一年级班共20人,学生最多的四年级班也只有31名),教师易于教导,学生则更容易吸收。
课余开办补习及功课班
他指出,由祖父母管教的孩子,一般上比较骄纵,加上许多祖父母无法在课业上给予孙儿辅导,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如期交作业。
他表示,可能一些祖父母受的教育较少,当校方致电转达学生经常没有交功课的问题,他们说自己不会或无法教孙儿,该校便在课余时间开办了补习班及功课班。
郭月红表示,安排在放学后继续上课的补习班是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主要是希望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功课班属选择性,则分为高年段(四至六年级)及低年段(一至三年级),历时一小时半,主要目的是教导学生做功课,目前有逾20名学生参与。
前身是士年纳公民学校.经停办复办落户现址
士年纳华小的前身是士年纳公民学校,原本在士年纳新村火车站面对的旧街场一间商店上课,几经局势的变迁,这所学校经过停办及复办的波折,最终在紧急法令时期随着新村的迁移,于1952年初落户在士年纳新村高岗上的现址。
当时除了公民学校的学生外,附近一所民智学校也自动停办,两校的学生皆集中在这所校园,学校亦正式更名为士年纳华小。
这所华小的发展与变迁,无可避免地与当地社区的结构挂勾,校方所推动的各项活动,皆以当地社区的吁求为考量。
与国淡小展开交融团结计划
士年纳新村距离联邦大道约3公里,是一个较偏远的乡区,却应各族村民的吁求,拥有华小、国小及淡小各一所,也基于这种特殊的机缘,一项以促进各族学生团结为宗旨的学生交融团结计划(RIMUP)于10年前在这里展开。
在这项计划下,3所学校每年获得政府1千500令吉的拨款,一起展开多项活动,包括国庆日、儿童节、运动会等,让来自华小、国小及淡小的各族学生及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及交融,拉近彼此的关系及了解。
目前士年纳华小共有179名学生、淡小22名学生及国小近200名学生。
士年纳华小校长林师衡在谈到这项计划时表示,近一年半来,由于没有获得这方面的拨款,这项计划也停顿下来。
郭月红:拉近各校教职员关系
在该校执教24年的第一副校长郭月红指出,交融计划不但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友族学生,也能拉近各校教职员的关系。
“在推动交融计划后,我们与其他小学的教职员变得熟悉,有时我们到教育局开会面对一些问题,便会彼此沟通及询问,甚至互相帮忙。”她表示,虽然交融计划已经停顿,但有时候各校在举办一些教育局所规定的活动,例如国庆日等,如果各校的活动时间刚巧碰到一起,他们仍会一起进行活动。
柔首所全面落实电子教学.士年纳华小采i课室
士年纳华小相信是柔州第一所全校所有课室皆采用电子多媒体教学系统(i课室)进行教学的学校,该校是于前年杪将所有课室改成“i”课室(或称精明课室),并于去年新学年正式使用。
林师衡表示,虽然该校采用的是“i”课室教学,但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学习态度非常重要。
郭月红感觉来自新村士年纳华小学生相当单纯,也很听教。
“他们也像城市的孩子般,要什么有什么,使用的手机甚至比教师更先进,但可能学生人数少,我们带他们到其他学校参与运动会时,他们显得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来得听话,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