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费最大力气、冒最大危险去追求的是什么?是爱情、自由抑或财富?通通不是,是真相。警方要查出真相,记者要报导真相,科学家要发现有关宇宙和世界如何运作的客观、观察得到,甚至可以证明的真相(provable truth),艺术家要呈现的,则是人类生存处境与生命本质的实相。
在新约约翰福音第八章,耶稣对追随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遵守我的道,就是我忠实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而真理必叫你们得到自由。”在今天这个日趋世俗化和理性主义抬头的社会,“真理”一词已被“真相”取代;而“真相必叫你们得到自由”(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这句话,亦被普遍接受为生活法则,其颠扑不破与不辩自明,几乎与雨从天降和太阳从东边升起的自然定律无异。
宁取救命谎言不忍面对真相
可是看清一点、想深一层,不难发现世人对真相的追求与坚持,只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假殷勤。在关键时刻,我们往往宁取救命的谎言(the savinglie)而不忍面对血肉模糊的真相(the brutal truth)。人类这种欺骗自己的能耐,大儒和智者了然于心。
《荒原》作者艾略特(T.S.Eliot)提醒我们,人承受现实的能力有限(Mankind cannot bearvery much reality)。在“小说大师”亨利.詹斯(Henry James)的杰作《鸽子的翅膀》(The Wingsof the Dove),女主角Kate设爱情骗局引富家女上钓,她的男朋友Merton饱受良心谴责。Kate不耐烦地告诉Merton:“她要的不是真相,是你。”(She does’t want the truth.She wants you.)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告诫世人要“说出真相,但要说得歪歪斜斜”(Tell the truth.But tell it slant.)。
假象与真相角力每天发生
假象与真相的角力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更不时参与其中。
随便打开报纸,被喷雾、涂改、加工和扭曲的新闻触目皆是: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却坚信只要不停印钞票就可以解决问题;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被描绘成医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罢工的码头工人以为靠街头抗争和风餐露宿就可以令大财团让步。
以上所举例子的严重性不可相提并论,但当事人否认事实(in denial)的心态则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in denial”是一种拒绝承认现实和相信真相的心理状态。
古希腊人深信,缺乏省思的生活没有意义(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同样道理,一个逃避现实、缺乏自省能力的社会(an unexamined society),注定无法成为一个能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学习型社会(a learningsociety)。
没审视能力无法理性判断
倘若真相可以叫我们得到自由,那是因为只有在乎和掌握真相——知道和承认究竟真的发生了什么事(what really happened)——我们才可以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错误法(trial and error)本来就是人类解困释疑(problem-solving)的最有效途径。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事情有变,我对事情的看法自然有变。”(When the facts change, I change my mind)。这就是理性主义者与教条主义者的最大分别。没有审视现实的能力(realitycheck),就没有理性判断的基础。
我们于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在若干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如果我们把自己想像成凡事都逆来顺受和无能为力的失败者,便自然会在潜意识里把自己与困顿、贫乏的环境连结起来。这些影响思维、判断和自我形象的“心智物质”(mindstuff)会形成习惯,与我们形影不离。
理性思维渐被主观愿望取代是故,倘若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假象与真相、谎言与事实混淆甚至视之等同,就会糊里糊涂地活在一个信假为真的世界(a world of make-believe)。
在这个世界,理性思维(rational thinking)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单凭主观愿望的想法(wishful thinking)所取代。长远来说,这种思考方式会变成一种对问题视若无睹的惯性思维(intellectual inertia)。不要妄想以这种惯性思维行事的人可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早已成为问题的一部份。
(林沛理,牛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及艺术评论小组主席。着有《英文玩家》、《玩起中文》及《反语》,最新的一本书是《祝你分手快乐》(快乐书房)。)
转载自〈亚洲周刊〉2013年5月26日第27卷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