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10/2013
那些年的马吉模式
作者: admin

有人聚居,就有市集(market)。市集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基本需要,所以卖菜卖鱼卖肉卖干货香料土产等,也卖熟食。早年的市集,大概不是露天就是简陋的建筑物,卫生条件欠奉,湿漉脏乱,有别于后来现代化的超级市场(supermarket)。

换个角度看,市集除了是买卖场所,也是社区联谊中心。传统市集不像从早营业到晚的现代超市,也没有冰柜可以储存鲜货,大家都会选在清晨时分就聚集在此采买新鲜食材。日子久了,这种不约而同就像老朋友聚会,大家碰了面总习惯聊上几句。

回顾早年的生活,在马新这种多元种族文化群居的地方,传统市集其实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润滑了彼此间的差异。随着城市中心寸金尺土,传统市集逐渐被去除,以大型购物商场取代,我们失去的不止是老生活模式而已。

古晋的百年老街区里,过去也先后有几处市集,目前已经不见。勉强还留下的一点记忆符号,就是老路名。除了前文提过的Main Bazaar(海唇街),另有一条Market Street也给该处的传统市集保留了一笔记录。

上网搜寻,国内外很多城市里,都有一条Market Street,而且一般都位在老街区内,街上也都曾经有过市集,甚至到了今时今日还保留营业中的老市集。古晋的Market Street直接音译为“马吉街”,但是早年的古晋人可不这么叫,大家习惯把这里叫成“公司尾”。这里原本是爪哇人的聚落,20世纪初爪哇人迁走后,大约在1906年一排共18间的店屋建成,华人就在这里开店营业。由于过了这条街之后就是回教堂和连绵的马来村落,所以这个段落就被惯称为“华人公司的尾端”。

华人公司的对面,在1950年代中以前是一大片空地,许多小贩会在这里摆地摊,卖些蔬果肉鱼等,也有些熟食档口在这里营业,当时的人们把这里称为露天巴刹(Open Air Market)。公司尾露天巴刹的熟食档口,早年极为闻名,尤其能够到那里吃一席火锅宴,已经是至高的美食享受,是那一代的孩子日夜翘盼的。

1950年代中后期,市议会在这里盖了一座小贩中心,安顿当地的小贩和食档,大家就以半露天的方式,营业至今。同时,露天巴刹背后的老救火局搬迁后,原址也建起一座食坊,而巴刹和食坊之间的空地则规划为巴士总站。从60年代至90年代,车站的人潮络绎不绝,成了这两个食坊的客源保证。

时至今日,露天巴刹已经全面转型为食坊,依然承蒙食客厚爱,老饕新客继续光顾这里的档口。只是,如今大多古晋人口中的露天巴刹,指的是原马吉街露天巴刹和老救火局食坊的统称。然而,对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古晋而言,马吉街(公司尾)露天巴刹才是“正庄”的露天巴刹。

顺道一提,马吉街毗邻百年历史的布洛克船坞(Brooke Dockyard),到了今天这条街上还可以找到专营船只零件买卖的华人老商号,可以视为这条老街的一大特色。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