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22日讯)中国经济起飞国力渐强,各界自信心爆棚。
不少专家学者和两会代表委员近年呼吁高考取消英文科,加强国学,陆续获各地教育部门响应。北京市近日也宣布,2016年高考将削减英文比重,增加中文分值,且小学三年级前不设英文课。有学者指,这反映当局希望中国文化成为主流的思维。
英语是学校普遍开设且学程最长的科目之一,保守估计全中国有2亿学生在和英语“死磕”,学好这门外语被很多人看作是职场的“敲门砖”。然而,在近期各地密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
当中,人们却似乎嗅到了一丝英语教育风向标的异动。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周一透露,该市2016年高考科目分值将改革,英文科分值将由现时150分下调至100分,中文科由现时150分加至180分;英文渐向“社会化考试”过渡,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英文在高考中的选拔功能将大大削减。
小三前不开设英文课
此外,北京市还将出台措施减轻学生负担,小学三年级前不开设英文课。
近年先后有浙江、上海、河北、陕西、山东等十多个省区市取消高考英文听力试,江苏更宣布英文将退出高考主科,北京市的动作进一步加剧了英文地位衰退,英文在高考面临缩水甚至“杀科”趋势日显。
近几年中国要求高考取消英文科呼声不绝。除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提交意见建议外,不少教育界专家学者也出声要求降低甚至取消高考英文科,理由包括:英文的作用和地位减弱;过份强化英文令学生忽视母语,致中文水平下降;考英文令学生负担过重等等。
专家多反对
排斥英文不利与世界接轨
对于高考英语的这种改革,各方专家观点不一。有不少学者表示反对,认为排斥英文不利中国开放与世界接轨;世界先进科技主要在英文世界,如此将重蹈以前闭国的覆辙等。
国情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对香港《苹果日报》记者表示,高考英文科“减磅”是社会由来已久的呼声,也反映中国国力上升后,当局和社会民族自信心增强,希望中国文化成为本国教育主流,甚至是世界主流。
但他同时指,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基因,扼杀个性,缺乏创新精神,尤其在目前制度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太大,“能否成为主流我很怀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赞同。他认为,对高考英语的改革与过去相比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步子可以更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不管是英语还是其他学科,更需要的是高考制度改革,不应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选拔评价学生。
学英语13年闻改革失落
高一生:不知怎么上学了
“我这几天都不知道怎么上学了,特别失落。”北京市109中学高一年级的小郭说,早在几天前就听闻了高考英语或许会改革,周一得以证实。她将在3年后的夏天成为北京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批考生。
从幼儿园开始,小郭已学习英语13年。二年级起,父母就为她报了剑桥少儿英语学习班,一直持续到五年级,每周都上课。六年级的暑期,她又报名参加新东方口语班,一个月的学费超过3千元(约1千567令吉)。
初中后,她开始看美剧、听英文歌和英文广播,看类似《饥饿游戏》那样的原版英文作品,而不再花钱参加补习班。“我真的喜欢英语。它能让我知道更多国外的事儿。”而英语也屡屡为她赢得好成绩。
同班的小崔显然对新政策很支持。“这是符合国家减压政策的”,她说,“英语学习就是费钱费力费时间”。
亦是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的她,从小学到中考前“年年都在上补习班”:一年级读剑桥英语到五年级,接着学习新概念补习班到初二。
初三那年,父母为她请了家教冲刺中考,“但是我的中考成绩才比二次模拟考高了1分。”
中国英语教育陷怪圈
无障碍交流者不超5%
有专家称,在功利化的导向下,中国英语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学了十几年,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
近年来,中国英语教育的低龄化趋势加剧。例如在武汉十几家英语培训机构,大部份都设有“少儿英语”课程。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今年我们专门针对3、4岁的孩子开设了早教班,目前已经有不少家长来咨询报名。”
正为孩子报名“宝宝100词汇”课程的刘女士说:“本不想让孩子这么小就学英语,可她幼儿园的同学都在学。”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备战小升初”是绝大多数家长让孩子从小学英语的初衷。
多数家长认同,国际化的大潮中,英语教育应该强化,但应该走更加合理的道路。
不过,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以及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已经远远超过英语的实际效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大学副研究员缪迅说,“大多数人学英语十几年,最后的结果可能都只掌握些‘三脚猫’功夫。”
新闻背景 “英文好过中文”引诟病 文革结束后,中国于1977年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即高考),当时百废待兴,国门未开,外语(主要指英文)并未作为必考科目,除报考外语专业外,其他专业不必考英文。次年(1978年)高考才开始加考英文,但限于当时的情况,成绩不计入考生总分,仅作为录取时的参考。 1980年,英文列入高考科目,但成绩计分只占30%;随后于1981、1982年逐年增至50%、70%;1983年英文科才按“百分百” 计入总分;1992年,英文终于与语文(即中文)、数学一道,正式成为三大必考主科;次年三大主科的分值又分别增至150分,形成“三驾马车”局面。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崇洋之风甚盛,英文备受重视;社会上各式英文补习班林立。1987年,中国大学开始实施英文证书考试,本科生要达四级,研究生要达六级;学生“钻研”英文成风;相反中文水平(中文系除外)却疏于过问,以至部份学生“英文厉害过中文”,惹专家和社会诟病,最终酿发英文要“杀科”之吁。 |
![](/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