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10月爆发一连串的假油风波,必须强调,无良厂商任何食品造假和混掺不实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事件中有不良厂商为了提高利润,竟在食用植物油中添加相对便宜的棉籽油,棉籽油瞬间就被污名化无辜被称为毒油。为什么油品中添加棉籽油会使得整个社会人人自危、闻油色变?棉籽油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以混掺事件中问题油品之一的芝麻油来说,根据台湾的食品法规,若芝麻油依个别需求添加棉籽油(cottonseed oil),必须在包装上清楚标示为调合油,但问题油品标榜纯度100%却又混掺棉籽油,就是不折不扣的标示不实和欺骗消费者。其实,民众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确实是好事,但近年台湾社会普遍对食品安全问题相当敏感,甚至已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经常会对个别关键字产生过度的串连和解读,加上媒体失衡的报导每天疲劳轰炸,更容易杯弓蛇影。
针对这次风波主角之一的“棉籽油”,棉籽油是美国主要的食用油之一,在美国已有超过百年的食用历史,虽然亚洲不少民众对棉籽油较为陌生,但其实它是一种世界各国相当普通且安全的食用植物油。当民众从新闻得知棉籽含有一种会抑制精子生成的“棉籽酚”(gossypol),它是棉花自我防御害虫与疾病的天然毒物,而问题油品又添加了棉籽油,很多人就联想到棉籽油是会使人不孕的毒油,这些担心引起了轩然大波,整个社会弥漫着对棉籽油的恐惧。
经过精炼的棉籽油即可安全食用
追根究底,在世界各国广泛食用的棉籽油含棉籽酚吗?从棉籽榨取出来的粗制油(crude oil),是带有深褐色、黏稠及一股难闻气味的油,里面含有超过2%以上的杂质,包括了脂肪酸、磷脂质、棉籽酚、蛋白质、醣类、色素等物质,不加工处理根本无法直接食用。
棉籽油要成为货架上金黄透明的食用油前,必需经过精炼处理,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天然毒物。精炼是一项过程繁复和严谨的工序,包括脱胶、脱酸、水洗、脱色、脱臭、脱蜡等一系列的程序,就像许多食用油的制作方法一样,能有效清除使油脂氧化和品质劣变的杂质,同时棉籽酚也会在精炼过程中被去除,成为金黄、带淡淡核果味的食用油,食用上是非常安全的。由于未精炼的棉籽油是深褐色且气味难闻,因此油品如果是清澈的金黄色和没有异味,就几乎可以判断是已经过精炼的油品。同时,早于1968年国际脂肪与油类法典委员会(CodexCommittee on Fats and Oils)在罗马所举行的油脂标准会议中,就有报告提到棉籽油经过精炼就不会有棉籽酚的问题。
问:棉籽油有哪些营养价值?
棉籽油的脂肪酸主要是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比例约为2:5:3,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就像大豆油、玉米油、芥花油和葵花油一般。同时,棉籽油也含丰富的维生素E,高温使用较不易产生氧化和油耗味,有稳定性高、适合油炸等好处。有别于许多的食用作物或制油种子,棉籽算是农作物副产物,制油成本与油的价格也因此相对较低。就科学而言,棉籽油只要经过精炼处理就能有效去除棉籽酚,就像没有子弹的手枪,是一种世界普遍且安全的食用油。本文章的立意是想带出食品资讯的失衡,会造成不必要的食物恐慌和社会资源的耗损,希望提供一些经得起辩论的科学讯息,让大众冷静了解棉籽油本身是很安全的食用油,油品本身无罪,罪在那些谋取暴利而恶意混掺和标示不实的无良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