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总针对西马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华小展开调查,并于日前公布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如果目前新生报读的情况保持不变,明年西马将有26所华小的一年级新生清一色都是非华裔,凸显了一些微型华小将逐渐沦为“变相国小”的隐忧。
这项调查也揭露了西马华小令人忧心的现状:还有53所华小出现非华裔一年级新生多过华裔新生的状况;有14所华小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有53所华小的学生人数介于10至29人;有多达213所华小面对学生来源减少的问题。
从教育的观点出发,华小收生不应有华裔和非华裔之分。但华小本来就是为华裔子弟而设,具有传承华文教育香火,宣扬传统中华文化美德的使命。华小一旦失去了以华裔生为主的特征,连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语言也变成了国语,这是不是等于变了质,已变成“变相国小”?这确实是个值得华社深思的现象。
这也是一个教育部必需正视的问题。教育部应该探讨各种可行途径,以进行补救。如果有关地区的非华裔确实需要一所小学,教育部可以考虑把有关华小改为国小,但先决条件是,必须以“一校换一校”的方式,在附近的华裔住宅区增设一所华小。
事实上,国内大多数以华裔居多的新兴花园住宅区都缺乏华小。过去数十年来,华裔大量从园丘及偏僻乡区迁至新兴人口密集区,但建有新华小的新兴花园住宅区却屈指可数,这就造成很多城市地区的华小爆满,学生人数高达三四千人,而园丘或穷乡华小却面对学生锐减,学生来源日渐枯竭的畸形现象。
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部理应负起全责,针对华小的分布和发展,以供求为原则,重新进行考量和规划。这些年来,华社也不断地向政府发出增建华小的心声。
然而遗憾的是,在一段很长的日子里,华小只有“自然死亡”,但却没有“自然成长”。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社基于策略上的需要,委屈求全地争取到一些濒临关闭的华小迁校,情况才有所改善。但即使批准迁校,教育部也往往开出苛刻条件,例如规定校方必须获得所有家长的同意,以及有关董事部必须自行物色校地并承担建校经费等,这种把责任推卸给学生家长和学校董事部的做法,可说是非常不合理,甚至荒谬极致。
今天,无论搬迁华小或增建华小,华社仍面对诸多阻难,难如登天,这绝对不是一个合理的现象。华小既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就应受到政府的公平对待,迁校和增建问题也应在一个合情、合理和正常的方案下,制度化的获得解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再成为选举的筹码,结果引发争论,也引起华社更大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