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05/2014
跟文化人品味人情:四、从农田到餐桌 吃在地滋味
作者: admin

林金城和王宣一都是经常在路上寻访美食的人,但是,什么是美食?文化人找美食,除了尝味,还有很多的知性和感性。就像林金城常说的,吃,往往不是最重要的事,人,才是重点,再多的山珍海味也只有一个胃去消化,少了心的参与,久而久之,便吃出乏味。

从农田到餐桌吃在地滋味

第四站:珍德拜山中茶原
C1Jl.Tanarimba Pine,28750Kampung Janda Baik,Pahang

在武吉公满大街上吃了咖哩鱼头后,一行人就折回原路,往云顶山脚的珍德拜奔去。

车子转入王宣一说“有点像九份”的武吉丁宜村后,一路蜿蜒而上,走进一片浓绿里,不久后,就看到Tanarimba Pine在右边。进了大门,四下无人,只有一座四下都是落地玻璃的挑高木建筑悄然立在松林中。那就是漂亮的Annexe Hall,我们的目的地“山中茶原”,就在后方的池塘边。

山中茶原是紫藤茶原的最新餐厅,计划在4月中开业,我们到访的这天,餐厅仍在筹备中,只特别为我们一行人开门而已。

这座全木建筑前身是咖啡馆,紫藤接手后,决定开一家“人与大自然共餐”的餐厅──吹着徐徐山风,听着虫鸣鸟叫,餐桌上,吃的是直接从山中运出来的当季蔬菜水果,全用最简单的方式料理。一旁的小厨房,则打算规划成“studio”概念,随时为心痒痒想要大展身手的客人开放!

先送上来的是一小杯绿得养眼的茶饮,名为“雨过天青”,是温热的擂茶汤,听说连蒋勋也很喜欢。再来是铺满熟透百香果肉的有机豆角,微酸微甜,清爽宜人。用栳叶包着花生、椰丝、洋葱、酸柑等一口吃掉的泰式小食Miaeng Kum也一样,新鲜,简单,没有多余的配搭,基本工夫就是材料。

从农田到餐桌,吃在地,支持小农,用在地食材创作,混搭并融合出美味的料理,也是王宣一推崇的料理精神。

时下台湾食品安全问题屡亮红灯,许多台湾人开始反思──我的食物从哪里来?社会上,涌现一股“公民农业”力量,许多人开始以农创业,下乡种田,复育土地,重建农村,不能全情投入务农的人也当起“假日农夫”来,一波农艺复兴运动正在壮大中。王宣一也成了其中一位“周间农夫”,一有空,就到新北市乌来区的示范农场做志工,拿起锄头,翻土种菜。

她笑称自己不是有使命感想要推广有机农耕,而只是因为好吃,想了解食物的源头,把上山下田当作劳动当作乐趣,“但接近土地以后,开始觉得,即使只是一片菜叶,也要很认真地把它吃掉,不然就太对不起农人和老天了!”

“容易吃”vs“好吃”

这样一个闲逸恬静的午后,叫林金城不觉想起一位朋友对吃的生活情趣:“他在家中请客,打包一包炒粿条,分成4份,用漂亮的小碟盛起来,吃起来就真的不一样,特别好吃!肉干很大片又油腻,他把它剪成小块,拿个小炭炉烤,放点wasabi上去,大家都吃得很舒服,很开心。”

从一包炒粿条,他开始认真思考人们的饮食态度:“一碟炒粿条,前面几口是最好吃的,之后,就是把自己吃饱而已,或者为了不要浪费,把它吃完。我的意思是,有些食物,吃两口它是美味的,但吃一碟的话,它是令人不舒服的。印度炒面也是,马来西亚有很多这样子的食物。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道饮食问题,要嘛你去改良它,要嘛你把它做成小分量,不然像这样的食物在时代的洪流中很快会被淘汰,因为它是不健康的食物。”

近年来,林金城也常常在思考“好吃”和“容易吃”的问题。他认为,人的身体有一个机制,会自动筛选食物,“或者说,人的身体会跟食物对话。你觉得辣,但那个辣的程度,你觉得吃下去是舒服的,它就是容易吃的食物;如果那个辣,可能你当下觉得很好吃,但回到家就不舒服,那它就不是容易吃的食物。”

但人们经常都忽略了食物和身体之间的对话,一味追寻美食,以为当下的美味就是一切,但事实上,“很多很好吃的东西并不是容易吃的东西,吃了负担很大,吃了一次,你以后不会再想念它。反而是容易吃的食物,你可以经常吃,你会整天想到它。”

延伸阅读:
一、追寻妈妈的味道
二、吃做菜人的用心
三、奀麻仔的百年厨房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