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8/2014
小孩内向封闭或患选择性缄默症
作者: admin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疾患,他们有足够能力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但却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保持沉默。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选择沉默的情况各有不同,有些是在公众场合不说话,有的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说话正常,但陌生人在场就沉默以对,极致的个案是在家可以任何流畅表达,迈出家门就不再说话。

他们很容易被理解为十份内向或封闭的个性,在入学后较易将自己陷入孤立境地,老师和同学很难与其交流,不表达导致老师很难评估该学生学习情况。环境评价对孩子本身更具压力,使其互动过程反应更加迟缓,并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严重后果。被忽略和误诊使得情况发展更为复杂,缄默常与内向混淆,但实际社会功能的损伤要严重得多。

当事人除了在某些情境下沉默外,选择性缄默症的特征还有极端害羞、焦虑、过度依赖母亲、对窘迫高度敏感,社交恐惧或退缩。个性固执,对立性强,易怒但忍耐、遗尿历史较久。女生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机率比男生高,症状大多出现于儿童5岁前,但家人多以为害羞而混淆,待小孩进入社会,比如上小学开始,才对此异常行为开始警觉。

选择性缄默症是看上去很容易混淆的特殊病症,易被忽视和误解,但治疗过程非常艰难和需要耐心。个案有一定比例,但完成治疗的较少,原因在于建立信任关系上的困难。

治疗方面,对缄默情境、个案背景、家庭互动模式等相关因素的准确理解,是快速达成疗效的重要前提。

治疗技术

阶段一:建立信任关系
降低焦虑

治疗策略第治疗师与个案建立信任关系并非易事,很多家长急功近利地评估疗效,往往在建立关系早期简单化地观察孩子反应,选择结束治疗,导致孩子问题可能永久性搁置。建立关系历时2个月,家长需给予治疗师充份信任和理解。采取一对一辅导方式,不强迫孩子说话,以降低孩子焦虑问题。可以故事方式让孩子习惯并逐渐放松,对治疗师产生好感。良性行为渐次出现,以动态接近口语方式改变行为,如画画、填色,看照片等。

阶段二:建立非语言沟通模式

经过时间上熟悉和信任,个案行为训练渗透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以点头和摇头来替代无反应表达,当目标行为出现,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这种互动方式让个案学会放轻松,但进展也很缓慢。另,可以简单动作加上简单表情,鼓励个案在班级与同学做发出同样表达方式,以增强其信心。

阶段三:口语沟通训练

不要求发声,仅张开口型表达“是”或“不是”,“可以”,“不可以”,继续用强化反应技术,对动作反应给予消退处理,原来的点头和摇头方式不予理睬,努力让孩子做口型表达。然后开始以单词训练:“你好”,“老师好”,“是的”。这阶段孩子仍习惯用点头和摇头方式沟通,治疗师须不断提醒。

阶段四:与他人互动期

增强社会互动是主要治疗目标。在个案适应简单口语后,治疗师可以鼓励患者向陌生人打招呼,减低他们对外界的防备感,从而改善他们的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

治疗策略

环境变化

环境的处理带有强制性,使孩子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治疗上首选住院,以达到密集治疗的环境要求。同时让孩子与原本存在问题的家庭保持距离,是较完整的治疗方案实施。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专注观察孩子内心冲突的根源,通过画图、游戏和其他艺术手段,窥见沟通门径,并结合家长的辅助,帮助孩子走出缄默。

行为治疗

采取反制约法协助消弱缄默,增加孩子口语行为,以渐进行为引导来塑造孩子行为。不强迫孩子,以沉默沟通开始,比如让孩子先画画和其他艺术方式,以接近口语表达。当孩子出现口语表达并给予奖赏,经过鼓励行为改变技术的多样化,具有显见疗效。

认知行为治疗

面对选择性缄默症亦可以理解为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必须获得儿童内在自我陈述与自我认识来确认治疗的针对性和未来行为预测。如果达成内在自我认识改变,可以确定疗效,并对愈后有较为乐观的评估。

家庭配合治疗

家庭配合治疗是针对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过度依附行为、害怕和不信任外面世界、不同方言和文化同化困难、家庭冲突激烈或家长抑制说话等因素,提醒家庭改变原有互动模式的治疗策略,这种配合对症状改变有很大帮助。

药物治疗

面对焦虑症本身,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师,确定个案的焦虑荷尔蒙对生理影响程度,如发觉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当适时转介和建议用药,以帮助消除或缓解其生理症状。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