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兰莪.八打灵再也21日讯)大马道路安全研究院总监黄绍文认为,我国的道路陈旧,没有在正规情况下使用是导致路面千疮百孔,进而需要不断维修保养的主因。
“道路在设计时有一套计算方式,譬如车流量应该是多少、天气、重型车辆可否通行等相关因素,如果正规使用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出现路坑问题。”
他今日对星洲日报说,道路在正规使用下能够有效避免路坑遍地的问题,但目前我国仍有许多旧道路,而这些道路的计算方式已与目前的实际情况有异。
“有些旧路是根据旧设计,它是否有考量到目前天气的挑战还是个未知数,但(天气的情况)已经造成道路维修时间与原本设下的不一样了。”
他说,在设计一条道路时已经设下了道路维修及重铺等工作需进行的期限,但如果计算方式与实际结果出现落差,就会进而影响道路素质、耐用性及保养工作的进行时间。
道路使用不当出问题
“可能2年才需要铺一次路,但不该出现重型车辆的道路却有罗里通行,也许1年就有问题了,影响是很大的。”
他不否认这导致了我国道路保养工作进展有误,但进行维修或保养工程涉及多个单位,且天气等不确定因素也连带影响了修补路坑及道路保养工作的进度。
“管辖道路的中央政府、州政府或地方政府也会出现资金问题,而天气(是否适合进行维修或保养工作)也是因素之一。”
他也建议,有关当局应该要不时探测道路是否可依照原定时间保养,抑或要推前。而公众也可在发现路坑时主动投报,在路坑问题加剧前要求有关单位注意此事并展开行动。
魏世福:标准筑路技术
道路可3年不破损
地质工程专家魏世福博士则认为,路坑修补2个月后又再破损并非寻常现象。
他指出,符合标准的道路建筑技术,应能维持道路至少3年不破损。
他也认为,天气如雨季等及汽车流量等,都不应是形成路坑的原因。
他指出,水沟盖下陷形成坑洞原因有二,包括水沟盖旁边的道路越铺越高遂形成坑洞,属道路设计不良。另一情况则是,道路修补技术问题导致水沟盖旁的沥青铺料等流失。
他也坦言,要解决水沟盖下陷问题是非常轻易的,只要将沥青重铺就能完成,因此任由水沟盖下陷形成坑洞的做法,是无法让人理解的。
无关地质问题
道路保养差是根源
魏世福认为,我国路坑问题与道路地质关系不大,反倒是我国的“第三世界式”道路保养水平(third world maintainability)才是问题的根源。
他在接受星洲日报电访时,并不认同我国道路保养水准不达标,但他说:“我们的道路保养工作没有良好的水平,譬如有没有跟随SOP(标准作业程序)进行工作等。”
他说,我国道路建设主要分为3大工作,即道路设计、建筑工程与后续保养,而这3项工作的重要性并重,缺一不可。
“那类(路上常见)路洞我们称为壶穴(pothole),都不是跟地陷有关系的,大多是保养的问题。”
讯及我国道路设计与建筑工程工作技术是否达标,魏世福表示上述2项工作与道路原料均根据国际标准,因此大体上是没有问题的。
他也在受询时回应,我国道路的地质特征与邻国相近,因此道路地质并不是我国路坑问题严重的导因,而邻国如新加坡就有定期进行道路保养工作,该国路坑稀少。
业者:维修需数百至数千
撞路坑损轮胎轮辋
八打灵市S S2区的轮胎店业者异口同声指出,该区处处可见路坑,即使获灵市市议会修补,仅使用1至2个月后又再损坏。
业者之一陈丽珍受访表示,国人对路坑处处的情况已习惯,并会熟练地闪躲路坑,误中路坑车辆多因不熟悉路线或交通情况不容许闪躲。她也察觉,水沟盖下陷形成的“路坑”,也是制造险情的陷阱之一。
林姓业者透露,他曾驶过路洞而造成轿车轮辋断裂及轮胎爆裂的状况。他指出,路坑除危及人命,也将对轿车轮辋、轮胎、避震器造成伤害,进行维修及更换也需花费数百至数千令吉。
记者的现场观察也发现,除了路坑、水沟盖下陷的现象外,部份水沟盖往外翘,易对驾驶者尤其摩哆车骑士形成威胁。
灵市的大部份路坑都有经修补的痕迹,部份路坑更获附近居民用洋灰铺上或用砖石及石头垫上,以避免发生致命意外。其中部份坑洞,也常出现于排水管爆裂及水沟维修工程处附近。
游佳豪:地质差沙石流失
窟窿处处4主因
士拉央市议员游佳豪说,根据士拉央市议会工程组的研究,造成我国道路窟窿处处的主要原因是:
1.地下水管破裂,导致地底下的沙石流失,因此出现路坑;
2.地质的差异,重型交通工具经常川行,损坏路面;
3.非法露天洗车中心所使用的洗车药水碱性很强,这些非法洗车中心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积水流到马路,常年累月破坏沥青,造成窟窿;
4.铺马路的原料比例不对(偷工减料)影响马路的耐用度。
铺路技术和英美大同小异
他说,我国采用的铺路技术和英美国大同小异。在正常使用情况下,2至3年都不会有问题。
他说,市议会会在修补工程完成后,会派出一名市议员、工程组官员及内部稽查官员组成的小组,到有关的路段,随机挖一个洞,进行一个“沥青厚度测试”(coring test),测量所铺的道路的厚度是否符合规格。
他指出,标准的沥青厚度是5公分,但可以允许10%的落差,即从4.5至5.5公分都可以被接受。
游佳豪说,一名华裔摩哆车骑士就在最近被投诉多年的第二中环公路(MRR2),发生意外,导致他全身擦伤、脸部破相,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
他透露,事发当时是凌晨12时许,当时灯光昏暗,该骑士就在这条路况欠佳的大道翻车而入院。
编者的话
道路保养不当形成路坑 路坑是驾驶人士的恶梦,在巴生河流域高交通流量的道路,更是处处可见路坑。 驾驶人士抱怨马路损坏,指责地方当局“视而不见”,罔顾民众安危。地方当局却声称,雨季来临,大雨冲蚀才造成道路千疮百孔,而地方当局又碍于资金和天气因素限制,不能天天补路坑。 但市民投诉,即使路坑获得修补,仅使用1至2个月后又再损坏。“补了就破、破了再补”实在不能归咎老天爷,要探讨的是补路的方式及材料的应用,以及收了钱办事的承包商有无交足功课。 专家指出,天气如雨季等、汽车流量,都不应是形成路坑的原因。因为符合标准的道路建筑技术,应能维持道路至少3年不破损。 而大马人“第三世界水平的道路保养方式”才是问题的根源,尤其是道路维修或保养工程涉及多个单位,道路未依照原定时限保养,投报了路坑也难获立即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