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兰莪.八打灵再也10日讯)鉴于华裔生育率下降,华小学生人数减少看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再加上教育开放带来挑战,因此教育界人士认为,教育改革才是华小发展的重点。
教总的研究报告指出,华小学生人数逐年下跌的情况严重,在2000年,华小有62万3千343名学生,2014年减少至57万1千315名学生,跌幅高达8.35%。
张盛闻:勿只强调功课死背考试
年轻父母追求素质教育
针对此事,马青总团长张盛闻指出,现在年轻父母追求的是素质教育,不再抱持传承文化的心态,有能力的年轻父母都倾向把孩子送入非主流学校。
他说,年轻父母孩子少,若有能力首选是国际学校,接下来是私立学校、著名的国小(以讲英语为主)以及家庭式教育(homeschooling)。
“这是一个讲求创意的全球化年代,然而华小却一直强调功课、死背及考试,导致越来越多年轻父母把孩子送往其他学校。”
华小生面对竞争语文问题
张盛闻表示,虽然教育部现在已经改为学校评估,但他发现很多华小还是继续考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华小毕业生,面对竞争力、语文、创意和自信心的问题。当然也有少数成功的例子,但这不能一概而论。
他说,华小生在上国中时,在语文上面对大问题,尤其是马来文和英文。
他指出,一般上华小的教育属于填鸭式,不鼓励学生发问,学生不能参与讨论。
“我在大学时也发现,一旦有讨论的时候,华小生都静静坐在一边。”
国际学校强调建立自信心
他说,私立学校及国际学校,即西方教育,强调小学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而非只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知识是你一直要学的,然而小学学过的知识,可能中学已经忘了,小学考得很好也没有用,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塑造,一个人如果有了自信,面对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解决问题。
他说,寻求不同的教育,已经是一股趋势,尤其是年轻一辈,也有很多朋友把孩子送入著名以讲英文为主的国小。
张盛闻指出,现在是整个国家的教育在走下坡,教育发展大蓝图也讲得很清楚,大家都对教育没有信心,所以教育才须要改革。
“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的,不只是华人,还包括马来人和印度人。”
一直强调不要增加国文课
“董总了解家长要什么?”
张盛闻说,董总一直强调不要增加华小的马来文,要华文,到底他们是否了解现代的年轻家长想要的是什么?
“不能再用50、60年代的激情、教育部要关闭华小这样的方式去搞教育,大家更注重的是我们的教育素质。”
他说,新一代的马来人,尤其是出国升造在大公司上班的马来人,他们的语文包括英文是一流的,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马来精英分子已经越来越多。
在这种趋势下,他担忧华小,尤其是在乡区的微型华小,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
询及华小要如何改变,才能提升教育素质,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需要整体、整个华人社会思维的改变。
“我们不断的办宴会、办活动,让孩子去筹款,华人社会就一直在捐钱,当然这是因为一些学校经费不足,不能怪董家教。然而一些学校学生人数不多,但只注重硬体设备、要礼堂、要冷气,却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王超群:非主流教育崛起
学生流向国际学校
教总主席王超群指出,华小的学生减少,一部份是流失到国际学校。
他说,基本上华小生流失的情况并不严重,逾90%的华裔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中华文化的传承,都选择让孩子接受母语教育。家长还是对华小有信心,认为华人还是要读华小。
不过,他坦承,确实有一小部份的家长认为华小功课太多、小孩子压力太大而选择把孩子送入其他非主流的学校,尤其是国际学校,但肯定不是国小,因为国小的素质更糟。
对于非主流教育的崛起,是否让华小面对竞争,他说,华小基本上没面对什么竞争,家长向来都喜欢把孩子送去华小,但肯定面对国际学校的竞争。
独中挑战更严竣
他说,国际学校对华小的冲击并不大,但独中面对更严竣的挑战,若独中的课程没有改革,相信会流失很多学生。
针对华小的师资素质问题,他说,教育部已经在逐步提升教师资格,相信未来连学前教育的教师也要大学资格。
陈爱梅:天天做作业沉闷
华小须恢复生命力
师训学院教育学讲师陈爱梅表示,教育必须跟孩子的身心发展、生活、阶段发展产生连接,否则教育就会失去生命力。
她说,教育必须像一座花园,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致化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家长对教育素质的要求。
让孩子热爱阅读学习
她表示,华小若要前进,必须回到教育的根本,恢复教育的生命力,让孩子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比如教地理,难道学生只能照本宣科,把教科书一行一行字念出来吗?
还有数理,这本来是华小的强项,但现在已经变质了。科学没有实验,所谓生活技能科也只是买现成材料随便拼凑而成。”
她分析,小孩子生性爱玩、喜交朋友,所以促进意见发表、同学互动的教学方法最能引起小孩的学习兴趣。反之天天做作业的学习方式沉闷、没有生命力,只会让孩子对学习心生恐惧。
抨全日制更多作业
她批评华小实行全日制不是为了弥补正课所缺乏的互动式教学,而是开办补习班,让学生做更多作业。
“校长教师已经对这种教学方式习以为常,即使他们自知不妥,但无法改变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最后也习惯性循着旧人步伐,采用以前的方式来教书。”
她也指出,我国教育制度的另一弊端是,教师从来没有参与政策的机会,所有教育政策从来都是自上而下,教师只有遵命的份儿。
在迟滞不前的教育制度下,她鼓励教师不忘初衷,教师首先需对教育充满热情,才能在教学中注入生命力。
陈友信:应对非教育主流挑战
朝“小政府大社区”改革
隆雪华堂会长陈友信认为,政府是时候朝“小政府、大社区”的方向改革,以应对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及在家教学等非国家教育主流的机构的潜在挑战。
他受访时指出,教总《2000至2014年全国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与现况》报告指出华裔报读华小比率从2000年的92%增加至2011年的96%,显示华小教育依然受到绝大部份的华裔家长认可,不过少数家长把孩子转送到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现象也不可忽视。
他指出,华小的问题在于教育部过于约束,除非教育部下放部份权力给学校,华小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育部管得太多,学校限制太多,师资培训被控制就是一大问题。”
他说,教育部应该把权力收缩到教育政策的制定、硬体设备的提供和课程纲要的编定,剩余其他事情皆交给学校自由发挥。
安焕然:功利式教育家长却步
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安焕然博士则指出,华小教学方法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功利式的教育开始让许多有经济能力有教育理念的家长敬而远之。
他受询时表示,根据许多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的家长的说法,他们不是放弃母语教育,而是不忍心让孩子在华小极具压力的功利式教育环境下学习,因此选择采用开放式教育的私立学校。
他以柔佛一所日本国际学校为例,针对地方研究的科目,国际学校采用的是分发地图,与学生一起寻找历史古迹的互动式教学,反观官方学校仍停留在读课本、考笔试的阶段。
他表示,虽然教育部一直强调开放式教育,但依然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意义的改革。
然而,他也了解,以华小目前的机制和现有的格局,华小不可能实行小班制,因此难以进行强调互动、研讨的开放式教育。
编者的话
华小须与时并进 教总的研究报告指出,华小的学生人数15年来减少了5万人,原因是华裔的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但是华小平均每年流失逾千名学生,又说明了什么? 在2008年有9万8千171人就读华小一年级,不过,到了六年级,只剩下9万3千零20人,平均每年流失1千零30人。然而,国小没有流失学生,淡小则每年平均流失113名学生。 这值得关注,一些家长可能在一年级过后,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因此华小必须改变,才能够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 教育素质关系年轻一代的竞争力,如果华小的教学方式不改进,忽略了性格的塑造,将会陷入瓶颈。 其实,华小教育还是相当优秀,不过必须注入新的元素和理念,才能与时并进。正如受访者所说的,教育部应下放部份权力给学校,由学校去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部管制太多,扼杀了教师的创意。教育应该多元、人性化,这才是华小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