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弹丸小镇上的一间书苑,在当地人士、四面八方的同好者和拜访者的支持下,形成今日的红楼四馆,并由一群义工用心灌溉这片文化田。
红楼四馆是由沈慕羽纪念馆、林连玉资料馆、陆庭谕文物馆及明心见性图书馆组成的,馆内除了收藏我国华教史上3名重要人物的史料及不同年代国家华文教育发展史及剪报,里头也汇集了大马华文教育的奋斗史料。
这座坐落于金马士峇鲁的红楼四馆1997年7月1日正式成立,源头是从明心书苑及见性书苑,作为剪报及图书收藏之所,当初也只是希望以当地人所需为主,方便他们善用图书馆的空间阅读及寻找资料。
黄亚花:受祝纾著作启发
打造文化小镇 鼓励阅读
红楼四馆主要负责人黄亚花回忆成立明心及见性书苑的点滴时表示,自己是阅读了由祝纾所撰写的《开办图书馆,建设马华文化》文章后取得灵感,认为要鼓励学生阅读,打造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小镇。
她说,当时的出发点就是想到能为社区服务尽点绵力,庆幸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获得左邻右舍的响应,当中有人自动自发捐出书籍,有些甚至捐出款项,让图书馆做得更好。
她说,当时收集的资料都是来自报章,除了生活小品外也包括政经的文章,若要加以分类需要大量的人力,庆幸获得邻居拔刀相助,如果没有左邻右舍的接力,相信红楼四馆也不会成形。
她强调,红楼四馆并不是属于她个人所拥有,而是华社的心血,许多来自海内外访客慷慨解囊,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成立书法班等……
活动负责人义务协助
黄亚花表示, 红楼四馆除了拥有丰富华文教育的史料之外,也先后成立了书法班、口琴班、长生学及原始点,每个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及导师都是义务给予协助。
她说,红楼四馆欢迎有兴趣各种活动的导师能够前来与她接洽,可是前提是必须以义务性质,该馆也非常愿意给予配合及借用空间让他们来推广活动。
“我们不能把红楼四馆局限于某一个层次,而是要打造成为一座多元文化中心,除了现有的活动外,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成立英文及马来文补习班,或诗歌朗诵班。”
她指出,参与活动老中青皆有,不少人也因为认同该馆的理念而加入义工团队,成为该馆的一份子。
她也说,红楼四馆的未来发展犹如一场又一场的接力赛,该馆计划能在往后迁往附近一段5英亩的土地上,并计划发展成为一座艺术馆,惟这是一个长远又艰辛的目标,需要华社的全力支持,才能一步一步向目标迈前。
加入是为了推广文化
萧均笃:感谢获机会发挥
在红楼四馆书法班担任导师的萧均笃表示,当时他加入红楼四馆这个大家庭也是秉持着要推广中华文化的理念,他也非常感谢该馆能给予一个让他发挥的空间。
他说,当他把要成立书法班的想法告知负责黄亚花时,就获得对方的赞同,在邀约另一名书法爱好者吴新望的加入,书法班终于于2009年7月1日正式成立,至今已迈入了第六个年头。
他也说,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前后,书法班进一步拓展到与其他团体联办挥春比赛,甚至主办“迎春挥毫赠送春联”活动。
陆庭谕挥毫 送春联增意义
萧均笃强调,红楼四馆顾问的华教元老陆庭谕去年首次加入挥毫行动,也让红楼四馆推动的赠送春联更深具意义,也给予书法班不少的推动力。
他说,派送春联活动原本只是给予金马士峇鲁一带的村民,没有想到获得民众踊跃响应,如今已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活动。
他补充,每当农历新年前夕,不少来自外地的民众都会来函索取免费春联,更有不少热心人士掏腰包捐款给该馆当活动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