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遭恐怖袭击,逾百人亡,世界为之震惊,这无疑是对文明社会的一大挑战。
恐袭之后,加强反恐力度是理所当然之事,法国随即派遣12架战斗机空袭哈里发国(IS)恐怖组织在叙利亚的重要据点。这是自2011年3月以来,法国对叙利亚展开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当中充斥“以牙还牙的”复仇意味。法国的航空母舰“戴高乐”号,也将于18日启航前往波斯湾,参与打击IS。可以预见,战火将日益激烈。
法国与欧洲国家的强烈情绪不只针对IS组织,恐怕也已蔓延到穆斯林与叙利亚难民身上。目前已证实巴黎恐袭其中一名嫌犯是以难民身份入境,欧洲诸国料会收紧难民政策。波兰已率先宣布终止欧盟推行的难民分配计划;而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因为其开放的难民政策而备受压力,接下来是否会改弦易辙仍是未知之数。
要在维护人道主义以及保障国民安全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是一道难题。并非所有难民都是极端分子或恐怖组织成员,两者之间不是等号,不过当恐怖分子利用难民管道入境,就会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欧洲诸国须想方设法,在维护文明价值的同时,确保无辜人民的安全。
无可否认,巴黎恐袭也会影响西方社会对穆斯林的观感与印象,尤其是欧洲国家反弹尤烈。纵然恐袭只是一小撮恐怖分子的行为,但在强烈的情绪感染下,极易扩大成为针对整体穆斯林的愤怒与反感。这种偏见若持续下去,将进一步加深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隔阂,制造更多的矛盾与冲突,对区域稳定与和平产生负面效应。西方社会须理智看待问题,切勿以偏概全,把所有罪名栽到穆斯林群体头上。
需知,排斥难民或者敌视穆斯林并无法解决恐怖主义猖獗的问题,盲目的指控与偏见,只会把朋友推向对手,甚至变成敌人。此时此刻,各方更须保持冷静,认清罪魁祸首(IS),集中火力,对准目标,方为上策。打击IS是一场长期的抗争,并非投下几十颗炸弹就能结束的战役,以美国为首的反恐阵营,需要更多的朋友与支持力量,才能在持久战中胜出。
巴黎恐袭之后,文明社会须从思想上消除针对穆斯林或难民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