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11/2015
框里框外:天使与恶魔
作者: admin

菲律宾是一个岛屿国家,处处风声鹤唳的让人提心吊胆,每一个碰到我们的人都循循善诱的说:“千万不要夜里独自走在街上。”

这个顾虑并不是多余的,在菲律宾马尼拉和马卡蒂的大都市里,进出任何公共建筑诸如购物广场,也要经过金属探测门,所有的饮品都不得带入,有荷枪实弹的保安人员在每一个门口驻扎;走入广场,旁边那位不停打扫的清洁工人背后突起的绝对不是一台手机,而是一把短枪。这是一个保安事业发达的国家,可是枪战还是会不时发生,不管你如何严加防守。在那么让人担心的国土上,我得到的笑容却是我旅行各地最多的,这是我至今不解之事。天使和恶魔是如何在这里共存的?

被西班牙统治了三百多年,天主教成为了菲律宾的“国教”,虽然后来美国和日本在二次大战时摧毁了几乎所有漂亮的西班牙庄园和建筑,这一个带领灵魂的无形精神却一直都流传了下来,成为菲律宾最主要的象征。

有人研究过菲律宾宗教生活的世俗化,讨论他们非制度化的交织。对他们而言,信仰里的一切如同生活里自然的呼吸,一如我们熟悉的峇里岛民,每一个清晨的一个手势、一个编织的小绿叶篮子和里头几朵花,像是我们每一个起身后的刷牙洗脸一样,不是仪式。菲律宾人可以在转角的圣母像,每天上班的路上停下来点一支蜡烛,低头祷告半分钟,随后提起脚就追赶前面要离开的吉普车,一点冲突都没有。宗教不用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是我最大的感悟。

菲律宾人对消费的信仰也是非常狂热的,他们的购物广场之大不是我可以想像的,只可以说那是一座“欲望之城”。你若是要走完那号称全世界最大的“亚洲购物城”,怕是不可能的事,里头还有可以乘坐的电车,让你省点脚力,从购物、饮食、消遣、住宿和祈祷,无一不备。

星期天的礼拜,周假的购物和家庭聚会,对菲律宾人来说不是选择,他们都要。于是购物广场里设下的教堂或个别建筑,一个礼堂般的空间,是绝对必要的设施。他们耸耸肩对我说:“礼拜天做过弥撒后,一家人坐下来吃一顿好的,让女人和孩子去消费,我们这批男人坐在这里喝上两杯,而不需要从一个建筑移动到另一个建筑去,这不是一个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吗?”

我歪着头想了想,以我们建筑空间编排的角度来看,其实真的一点都没错。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把宗教建筑建得那么孤单呢?为什么我们老觉得宗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课题?放眼望去,阿拉伯国家许多繁忙的街道,在人们虔诚的祈祷声中就要转换为一座神殿。没有谁质疑地点合不合适──心之所在,就是这里。这不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活吗?我们今天觉得的矛盾,在宗教起源时大概都不曾是一个需要在意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把生活分成天使和恶魔的部份?

在艰难的生活里寻找共存或许是菲律宾民族的特性,他们在马卡蒂的高级商业中心后巷里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拼凑一个可以称作家的矮房,高级的游艇区边、水里的垃圾被钓起的鱼,是一家人的温饱;在马尼拉郊区墓园高高低低的混凝土棺木间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生与死可以如此靠近、如此相依。

有时我觉得,我们不免想太多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