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今天高中毕业生继续升学的路径与选择多了。
然而学生是否有自由来选择热衷的科系,以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看来未必。
今天,除了部份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的走向与办学理念只是沦为口号,因为为了“盈利”,在赚钱才是“硬道理”的趋利下,大学或学院开办的课程多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出路为考量,职业的导向明显,甚至还引以为傲。
大学不应脱离现实是无需争议的,但为何在有足够盈利的前提下,却没有大学或学院愿意在人文学科做出更大的投入。当然学院会认为开办“冷门”科系,无法吸引学生就读为借口。但作为一所大学可以因为“人少没钱赚”
而扼杀人文教育对一所大学的重要吗?
如果大学的办学目的与宗旨就是要成为“职业的训练所”,早就应该把他们冠冕堂皇的办学口号从校园移开,大学总不能在人文基础上没有建树,却大谈“空洞”的人文校园。
社会需要更多的职业训练所,大学提供了训练所的场所与工具,或许可以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大学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无法担负起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社会关怀的人才,将来职场上的精神面貌是否会存在更多的人才可以“为了趋利而不择手段”?精神文明与人文素养是社会赖以永恒经营的道德基础,纵观今天社会的乱象,政界的贪婪、商界的心狠手辣、就是文教界如“中国文革”的恶斗争权,无疑暴露了人文精神的荡然无存。
人文教育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大学的使命。大学在强调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同时,我们看不出为何不可以在盈利的基础上为人文教育注入更大的人力及财力。
21世纪的职场不断在变化,许多人大学所读到科系不一定将来与其工作完全一致。推动大学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变幻莫测的职场看来是更迫切与需要的。现今社会过于重视财富及物质,大学生无可避免的把追求物质财富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扭曲的价值观也使得学生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与关怀。
台湾学者王伟华博士就指出,如果现在大学教育的典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我们需要新的大学教育典范。大学教育应该分级,有研究能量的大学应着重发展研究所,采欧美重研究的精神;有产学能量的大学可强化学术与市场结合,培育企业所需人才。但各级大学皆应以教育未来人才具备以下博雅能力为共同责任,就如:优良人格的养成(活出幸福);跨界创新能力的培育(多元、团队与包容);勇者无惧的锻炼(面对挑战、接受恐惧);转境能力的培养(面对低潮、创造共赢)
今天探索马来西亚大学的前路,不应停留在微观的视野中,把大学教育定位纯为“职业”的准备,而忽略社会关怀以及健全人格培养的终极目标。如果大学已然迷失了自己,我们又怎么敢于期望其培养的未来人才是可以信守承诺、关怀弱势、勇于承担以及诚实等的道德情操?私立大学不应该沦为“私利”大学,这或许是我们对当前大学的殷切期许。(作者现任职南方大学学院。本文由林连玉基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