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理学院生命教育硕士学程主任辜琮瑜博士说,有些人会问,什么是心?无论是中文或英文里的心都是多义词,如何定义不重要,关键是心是放在什么脉络有怎样的作用?
例如“好心”有不同的面向,包括伦理学里的好心是指善良的心,良知心。意识心里的好心是我们每天都在想什么?即起心动念。心理学中的好心是正常心,但何谓正常?动词里的好心是说照顾好自己的心及物质里则是指心脏。
来自台湾的她指出,我们要将自己的心当成一个场域,一有污垢灰尘就要清理。
换言之,心的洁净是要时时自我观照,适时打扫方不会累积成顽垢。就像尘埃要适时的清扫,并非等到有空时才做,那往往会变成污秽不堪,需要大扫除才可能清除干净。
为何要照顾自己的心?现年54岁的辜琮瑜说,主因是照顾好自己,才能更有力量去面对被我们照顾的人。而能够觉察自己内心情感和情绪,才不会被压垮,尤其是义工。
她指出,一旦观察自己的心有烦恼,是轻轻地用扫把扫除,还是要用喷水柱去大力刷洗?以修行的观点来看,前者是简单的修行就能祛除烦恼,反之,则要更用功修行,才能减少烦恼。
她分享,当义工能把当天的问题在当天清理和沉淀,隔天醒来会比较有能量,得以继续助人的工作而不轻易被击退。而我们拥有一颗放松的心,才能长期承担助人工作,进而使自己的心更有深度、宽度、厚度和温度。
至于照顾好自己的心的首个要诀是,先要能自我觉察,即:“我们的心常常是这样的吗?”一般人的内心环境多是向外追求,伸张自我,控制外境,向外追求安全感和感觉局限。一旦没有掌握到外在的什么,则会更累,因为人会因此感到很焦虑。
好像一个父亲用追踪软件来掌握在外国留学的孩子的行踪,如果孩子去了某地一段时间没回来,就会拨打越洋电话追问。而孩子也无法关掉追踪软件来回避,否则,父亲会更加紧张焦虑。
“观照自己的心就在当下,因为刹那刹那就过去了。”辜琮瑜日前到本地法鼓山道场带领“心灵环保工作坊之从心出发”时,与学员分享很多“心”事,面授机宜,藉此让他们更了解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心,从而使生命向度有更大的开展。
款款心,你有哪一种?
辜琮瑜也花心思准备教材,亲手在小木牌上刻了各种各样的“心”,如听心、悦心、洗心、松心、闲心、观心、明心、觉心、扫心及不住心等等,让学员抽取后,分组讨论和分享,藉此更知道“心”在怎样的情境下会有怎样的状况,如何应对而不起烦恼,进而逐渐培养一颗宛如黄金般的心灵,心安心定地迎向生命的各种挑战和考验。
她补充,心有很多面貌,我们能否与之好好相处?好像“不住心”是指本来如此的状态,因为心念不可能长时间住在同一个地方。而不住心是容易的,只是回到本来面貌,但我们常去加工而起了变化,或是我们硬生生地去抓住它,它就会在那里。
“停心”说的是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焦急、紧张或匆忙的心停下来?这个过程难不难?“松心”意即我们可松开很多执着和模式来看待事情,就会比较容易与人产生联系而使事情变得不同等等。
【修行是为了减少多余的东西】
专长生死学的辜琮瑜说,在寻常生活里,不少人对学佛者有所误解,总以为他们是怎样的人,包括“是有气质的精神病患”。事实上,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为了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心性和习气,提升自己的品行。而修行能减少多余的东西,使我们可活在比较轻松的状态当中。
另一个情况是,学佛者的口头禅之一是“随顺因缘”,这让不了解这句话者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其实,随顺因缘不是消极、放任的心态,而是先创造因缘,努力之后,结果如何已不在掌握之中,就学会放下。
【心境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
心境意指心与境的关系,像心反映境,境影响或干扰心,且有两种情况,就是境随心转和心随境转。前者是心处理境,掌握境。后者则是心被境拖着走,不得自在自由。另一个层次则是:“我们能否以境为镜,藉此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心的真正想法?”
辜琮瑜举例解释,在新年倒数时,不少地方都有烟火表演。每个人对此的反应不同,比如有人觉得,这样很热闹,有的感到幸福,有的则感到很吵杂或污染环境等等。这也与每个人应对挫折的反应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处,像有人认为:“为何我那么倒霉?”、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功课,要认真地做。也有人视为“消孽障”,平常心接受。
“老实说,心眼都在看别人,人会很忙。反之,心眼往自己的内在观看,就不会心随境转,能做自己的主人翁。”
【小游戏试真心】
扭紧的心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辜琮瑜通过小游戏让众学员一睹其中的“惊心动魄”,引人省思。简言之,心愈扭紧就愈纠结,而绷紧的心要依赖自己去松绑,别人未必可以帮上忙。因为自己的心静不下来,他人根本使不上一点力,也就无法让心松懈下来。
这项游戏方法是10个人一组,围成一个圆圈,所有人的双手集中在圆圈中间,再互相手搭手地牵在一起。当她一声令下,要学员们自行松手时,却有出人意表的情况。
只见学员们愈想挣脱对方的手,愈显得困难。有者开始说话,指挥组员怎样松开彼此的手却发现不果,说话者人数开始有增无减,包括旁观者,但手与手纠缠在一起的程度并不因此减少一分一毫。如斯“纠缠”逾15分钟,不见得有人松掉对方的手,脱离纠结,反而是愈缠愈紧。最后,以失败告终。
辜琮瑜解释,这个游戏的原理是假如我们根据脑袋去行动,而不是依据身或心就动不了,更何况还有人说话来指挥组员怎样行动。不外是一说话人就会进入思维,这意味着每个人的主观一起跑出来,互相拉扯,就更动不了。
相反的,如果我们能回到孩提时代般玩游戏,不说话,则可以很快地从这样的纠缠中“走出来”。
“这个游戏最麻烦的地方就是旁人根本帮不上忙。我的很多学生都玩过这个游戏,最快解套的仅花3分钟,最久的是2个小时。最快走出来的学生们的秘诀是不说话,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玩游戏那样。”
【有一些事情无法言明】
在日常生活中常要去探访个案的辜琮瑜坦言,通常,生命里的有些事情要讲得清楚才能被理解,其实不然,因为也有一些事情是无法被言说及理解的。
例如,常年照顾慢性疾病患者的照护者所承受的身心压力是难以用言语说出来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愿意抱一抱当事人,稍稍问候,对方可能马上就觉得自己所承受的被了解了。这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情境是有经验者会比较能明白的。
以另一个层面来看,我们能用心聆听别人说话,才可能听到心里面去,也才更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不外是话表面的意思不一定是表面的含意,如我们能真正地用感知去聆听他人说话,才可能听出其中的真正含意。
“人与人的互动之间,要学习去聆听他人的心,才可能减少误会。因为心也是行为的一种表现。好像观世音的另一个别称为‘观自在’,说的就是观听世间的声音,而自己却很自在。”
人很忙就表示有存在的意义?
我们多久没有与猫或狗说说话?有没有好好感觉一阵风吹过的滋味是什么?发呆者一定是无聊、浪费时间吗?人很忙碌就表示自己有存在的意义吗?
辜琮瑜在工作坊上抛出以上的问题,要学员们想想其中的意义如何?
她坦言,人能够安于什么都不做,才是生命的状态,可感知自己存在的感觉。这在躺在床上的患者和老年人身上尤其明显。不过,现实里的更多人无法做到这个样子,即便与他人相处也要不断地“划手机”,好似自己忙得不可开交。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是否为了遮掩自己的不安而当起低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