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3/2016
【跟着外劳找生活】直击跟拍外劳.淘金梦.他们也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
作者: admin

跟着孟加拉男子和缅甸女孩去食档!

一谈起外劳,总离不开合法与非法的话题,或是受虐女佣,无情的雇主欺压劳动者,把他们当成一颗柳丁,被榨得一滴不剩;或把他们想像成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攫夺匪”、“小偷”、“好色之徒”,制造各种问题的一群人。

根据去年马来西亚移民局的统计,在马来西亚居住的外劳一共占了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2.5%,即675万人。675万人到底有多少?如果以大马3000万人口计算,即每5人中就有1名外劳。

我们也担心,外劳人口过多会威胁我国公民原有的利益,加上外劳被赋予公民权的消息不时传来,早前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宣布在未来3年内引进150万名孟加拉籍外劳的消息,更是拨动了马来西亚人的神经线。

然而我们所想像的假想敌,他们就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家里的菲律宾女佣、门外的尼泊尔籍守卫、印尼的清洁大婶;大路两旁兴建中的建筑,工人来自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或缅甸;坐在餐厅里,招待我们的是缅甸姑娘或孟加拉小伙子。

他们早已融入我们的社会,存在于各个行业里。我们对他们,习以为常也过度依赖。其实如果拨开偏见走进他们的生活,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和我们一样,不过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

吉隆坡市区的大街小巷,比如Kota Raya、茨厂街和半山芭一带,已是天下皆知的“外劳街”。无论是周日还是周末,这里总是聚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劳,缅甸、尼泊尔、印尼、印度、菲律宾,或是巴基斯坦、孟加拉人。

尤其敦陈修信路和敦陈祯禄路左右两侧的店铺楼上,更是挂满了尼泊尔或孟加拉文的招牌或广告。走上楼瞧一瞧,你可能感到惊讶,这些你曾经熟悉的老街、老店,如今已经变成外籍人士开设的杂货店、餐馆和服装店,感觉置身在小孟加拉或小尼泊尔。

穿梭在唐人街的美食、服装和饰物摊档,一张张尼泊尔、孟加拉的脸孔,说着标准的广东话,召唤你去买东西。让人好奇的是,这些来自他国的外劳平时吃什么,住哪里呢?

来自孟加拉加齐普尔(Gazipur)的Altef,是在后巷一间嬷嬷档工作。那是一间开给孟加拉外劳的小贩档,由于他们大多是穆斯林,要找到清真又合胃口的食物不容易,因此他们的华人老板就开了这样的小饭店。

小饭店的地点有些隐秘,得穿越店铺的后门,经过小小的走廊才找到。而后巷的入口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门口,一般人大概也不会走进来。

来马来西亚找工容易

“你在这里做了多久?”“6年。”

“当初为何选择来马来西亚?”“那里人口很多,工作很少。”

“今年几岁了?”“38。”

与Altef的谈话都是一问一答,尽管努力想让他放松交谈,可他一直保持着警惕的状态,脸上表情十分拘谨。旁边还有一位男士用孟加拉语说悄悄话。

“结婚了吗?”“没有。”

“那你认识这里的女孩子吗?”“没有。”

“有没有认识来自孟加拉的女孩子呢?”“没有,我也不知道。”

“大部份是孟加拉男性来工作?女性很少?”“是的。”

“有想过去其他国家工作吗?”“没有钱。”

“休息时去哪里?”“哪里都不去,就待在房间里。”

“哥哥、弟弟有想过来马来西亚工作?”“没有钱,因为来这里也需要很多钱,大概8000令吉。”

Altef的家乡有年迈父母,还有7个兄弟姐妹,都是务农的,生活极不容易。只上小学五年级的他,6年前跟随朋友来马寻找出路。

为何选择来马来西亚?大部份的外劳都这么回答“Cari makan(找吃)”,而他也不例外。来马来西亚,是因为这里比周遭国家更容易找到工作。薪水仅有八九百令吉的他,除了三餐,住宿费都要自己付,老板为他在班登再也附近的店屋楼上租了一间小房,每个月从薪水里扣除100令吉。上下班是朋友用摩哆载他过来。

在餐厅找到工作以前,他在服装店卖了4年的衣服。“以后,我想在家乡开一间服装店,卖衣服。”你在这里的生活过得如何?“只要我不干扰别人的生活,别人也不会干扰我。”

年迈的父母也催他回去结婚,但他总是说:“再等一下,3个月我就回。每一次都说3个月,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回去。”

不过是为了一口饭

一直谈到摄影记者说要拍照,Altef才向我摊牌。

“你问我的话,我必须得说可以;但如果可以,我恳求你不要拍照,因为这样会带给我麻烦。”

我看见Altef哀求的眼神里有些恐慌,相信他过去的6年经历了不少。我并不知道他是不是合法外劳,就连他的老板“阿苏”,也无法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不过小饭店本身并非合法,我们最终还是没有拍下照片。

“我们做的是街边生意,和他们相处整整10年。

如果没有他们,谁要做这些工作?本地最低薪金是1000令吉,就算我给本地人1500令吉都没有人要做。

他们宁可到新加坡、澳洲‘跳飞机’。”

阿苏说,这些孟加拉人来这里都是为了讨生活,他们勤劳又节省,简简单单又一餐,“他们不会伤害我们,也不会偷东西,而且忠心又受教。你给他们工作,他们会感恩在心。我觉得大家互利互惠,他们愿意做,我们又需要人手。”

他反而认为政府应该更重视难民问题,“政府收留了那么多难民,没有提供物资又不允许他们工作,他们生存不了当然会去偷、抢,倒不如让我们给他们工作。他们千里迢迢过来,不是要做坏事,而是为了一口饭。”

缅甸女孩阿香
离乡别井打拼看世界

阿香来自缅甸的边陲城镇腊戌,18岁来马,在茨厂街的金莲记福建面美食馆工作了4年。如同马来西亚华人,她在缅甸也同样从小接受中文教育,因此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我读到初中一,不想读书了,就和堂姐妹来马来西亚找餐厅的工作。”家里务农的她说,腊戌就像马六甲那般大的小镇,地方不大但人口密集,当地就业机会很少,因此年轻人都往外跑,尤其是中国上海、北京。

“一边工作赚钱一边旅游,看看别人的世界。我也是来到马来西亚,才知道马来西亚长得这个样子。”她笑言。

阿香原名王建莲,家中排行老大,还有4个弟妹还在读书,父母务农,种植稻米和玉米,一年才收割一次。“父母肯定舍不得我离开,但为了生活,也为了我们的前途发展。他们也希望我们能够走出缅甸看世界,所以只好让我们离开。”

想家的时候,她会马上给家里打电话,问候家里的弟妹们,只要听到他们健康平安,她就能放心工作了。尽管现在有廉价航空,但从仰光回腊戌得坐巴士一天一夜,“乘搭飞机的话只要1小时,但家里环境不好,宁可买多一点东西回家都舍不得用来搭飞机。”

与阿香年纪相去不远的李小姐,是金莲记老板的小女儿。她自小在这条街上长大,也接触不少外劳。“缅甸人比较多,也有尼泊尔,不过缅甸员工比较听话。”

她特别赞赏像阿香这样的缅甸女孩,“她很勤劳,好学,学东西的能力很强,而且做事也不会计较,十分尽责。”

她们俩经常聊天,阿香告诉她家乡腊戌是一片绿色稻田和玉米园,“我想去她的家乡,听起来十分吸引人嘛!”李小姐笑说。

更多关于“跟着外劳找生活”精彩报道,请点击:

【跟着外劳找生活】老板太好人.甘心工作廿年不离开!
【跟着外劳找生活】站岗12小时太闷了,不是人人愿意做!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