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研究发现,婴儿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就是妈妈。懂得说话后,相比之下,婴孩叫妈妈的次数逐渐会比叫爸爸来得还要多。
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我,也没人记得在我婴孩时期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或是妈妈,不过,我只知道,自我懂事到母亲89高龄的今天,我未曾叫过母亲一声:“妈”。
40年代,大哥年幼时体弱多病,在多次就医不见改善下,父亲将大哥过契给一户与大哥八字没有刑冲互克的人家当谊子,以期让大哥平安健壮长大。过后,大哥就改称母亲“阿姨”,父亲“阿叔”。后来,我们其他7个兄弟姐妹也一律跟随大哥。自此以后,“阿爸”、“阿妈”的称谓,在我们兄弟姐妹这一代成为“绝响”。
习俗上,现代人较为陌生的“过房子”和谊子一样,自称亲生母亲“阿姨”
或“阿婶”,尊称过房母亲“阿妈”。过房子,多是由同宗姓的亲族抱养的养子,其家族关系与实子一样。不过,现已不局限于同姓同宗,过房异姓人家的孩子,虽然不断绝与亲生家庭的亲族关系,不过却必须在自己姓上多冠上对方的姓,因此,某些没有生养的家庭,祈望借助收养过房子能为家里夫人带来生育,尤其生个男丁,传接家姓香火。
还有一些家庭因为孩子难养或与父母八字相冲刑克,即便没有过契或过房,也会在咨询相师的指示下,让孩子改称亲生母亲“阿婶”,父亲“阿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平安成长。
我曾问过母亲,家里孩子都未曾叫过她一声“妈”,心里会不会难受?母亲只是默笑回应:“怎样称呼都比不上你们健康平安来得重要,再说,你们都知道我是母亲啊!”
即便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称呼母亲“阿姨”,不过,对外或母亲背后,我们都习惯性把母亲敬称“老妈”,尤其三姐,更常将“老妈子”挂在嘴边。
“老妈”或“老妈子”一般上用在称呼60高龄以上的母亲,如果没年过半百,被称老妈子,做母亲的不被气老才怪。
古代,以“娘”或“妣”作为母亲称谓,过世的母亲称“先妣”,自称母亲为“家母”、“家慈”、“萱堂”,称对方母亲为“尊堂”、“令慈”或“令堂”。多年前,我与一位台湾来的老教授拜访一个家庭,问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令堂在家吗?”年轻人回应:“令堂不在。”由于年轻人不懂古代的母亲称谓,闹了个笑话。
“老母”也是母亲的其中一个称谓,不过却不等同于“令堂”一样可以随便称谓对方母亲“令老母”,民间的“令老母”,常给人错解带有粗俗辱骂的贬义,尤其对于闽南或广府人而言,稍微敏感或会错意的话,一句“令老母”,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误解。
一位籍贯福建闽南的朋友,家庭两代成员都称呼母亲“阿母”,不过,来到第三代自己的孩子,开始称呼母亲“妈咪”。现代孩子,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多以“妈咪”取代“阿母”或“阿妈”,问过二十多位90后出生的年轻人,大部份认为“妈咪”比“阿母”或“阿妈”来得亲切,包括我3个女儿也是。
从古至今,母亲的称谓虽各有异,不过,关心爱护子女的母爱情操,对于天下母亲都是一样的。祈愿五月母亲节的温馨,带给天下母亲一生健康、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