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新邦令金18日讯)为配合推展“艺起来新邦”社区营造计划,新邦令金福利体育会近期也开始召集地方耆老,透过喝茶闲聊的方式,逐步构建新邦令金的开埠历史记忆。
新邦令金福利体育会主席林仕伟说,该会日前在会所进行了首次的口述历史记录工作,并获当地5名地方元老参与,其中包括摄影业者赖舜钦(84岁)丶小园主何怡来(78岁)丶小贩业者锺良友(86岁)丶油棕业者林玉霖(75岁)及小园主庄石晓(78岁),商业界人士邢福生丶地方领袖郑棋南丶何保强丶锺道源等也都到会聆听。
新邦令金开埠逾百年
“据闻新邦令金的开埠历史超过百年,因有人在附近的榴槤园发现了一座百年古墓,而这些都需要有人去考究验证,所以构建地方历史的工作势在必行。”
他表示,希望通过老一辈长者的描述,并以寻根问底方式,逐步挖掘更多有关新邦令金新村从40年代开始迄今的史料,以凸显当年先贤团结开创新邦令金埠的事迹。
“新邦令金早前年代的事迹很多,然而後辈了解的不多,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同版本,加上部份年代的记忆模模糊糊,只有传说,没有实据,唯有通过各方元老的记忆搜索出历史事实,才不会让历史存在疑虑。”
摄影协会拍摄成纪录片
他披露,该会将在收集足够的资料後,由属下的新邦摄影协会拍摄成纪录片,也希望藉此记录,让新生代了解地方历史,从而拉近埠众的凝聚力。
受委收集历史资料的蔡文涛表示,他们将在近期展开第二阶段的口述历史及资料收集工作,并呼吁更资深居民出席讲述早年情景,同时也希望民众提供老照片及文物给该会。
赖舜钦:见证大街转型面貌
赖舜钦忆述,1960年代的新西路虽然店铺不多,但很热闹,他就在新西路创创设虹光摄影,经过发展趋势,最终搬迁至大街现址。
“当年大街商店大部份地区房屋都是亚答与锌片盖成,例如怡香丶广隆洋货丶房贸易商丶万香咖啡店丶广益隆等,只有10多间,人们过马路来往自如,车辆流量很少。”
他说,从当年的冲洗黑白照至今现代化数码照,转瞬间已过了数十年,也算见证了新邦令金大街转型的面貌。
何怡来:当年被大园坵包围
何怡来描述他於1947年低达新邦令金居住,当年村里邻近都是被大园坵(华盛顿园坵和牙直利园丘)包围着。
“一直到了1953年成为全马最大的黄梨种植区,人们沿着新西路进入开垦,逐渐扩大开垦种植橡胶,两旁种树胶苗延伸4公里至南马园坵公司宿舍,当时每日园里劳作丶拉藤丶锄草的公司工人,工资是1令吉70仙至2令吉不等,生活相当困苦,因人多工作少,大家都非常珍惜。”
庄石晓:对紧急法令记忆犹新
参与口述历史的庄石晓对紧急法令时期记忆犹新,并指当年新邦令金街坊受双层离笆围困,即目前的永安花园丶惹兰巴克丶彩虹商业区丶甘榜巫来由都是重重围墙,范围广泛,唯每个角落有开一道小门,库卡兵严肃守门,寸步不让,晚上七时後居民必须留在范围内。
谈起华人葬身之地时,庄石晓说,联邦大路旁的48里的新邦令金义山墓地,原本是荒无人烟,最先埋葬送命者是一名姓何人士。
“这名姓何人士住房在义山对面的小屋,在日据时期不知何故触怒拥枪日军,结果被枪杀,友人便将他的户体埋葬在现在的义山处。”
庄氏补充说,日据时期每天都有1至2具尸体下葬该处,因而成为非正式的小义山,到了1945年日军投降後,约50年代才逐渐形成有准证的华人义山墓地,由理事会负责管理。
锺良友:有了地方议会才有巴刹
锺良友是於1950年代从居銮加亨小镇到新邦令金打拼,初时10馀岁小伙子找工不易,当起卖菜小贩,每天挑菜到警察局对面的路边摆摊子,小摊档不多,总数才三几挡。
“有时侯,一直挨门逐户卖,到了1957年时,有了地方议会才把巴刹建妥,随後小贩受促搬入村租赁方式的摊档内摆卖,一直至退休为止。”
林玉霖:每月缴15令吉学费
林玉霖在会上忆起当年有一间华侨学校,它是一所私立小学,就读期间,每月缴纳15令吉学费,当地社区领导者佘承海丶苏金顺等也是华侨学校学生,到了1952年代,由已故锺建平把华侨取名为端本学校。
“在紧急法令时期,全新邦令金人口最高峰只有1千人,当地方议会制度成立後,当地的发展较有规范化,学校丶交通道路丶街道巴刹周围的环境渐渐成形。”
他补充说,於60年代,由於南马园坵大量引进劳工後,大量开辟园地种植业,因生产力高,居民生活提升後,当地人口直线上升,而在消费量大增之下,小商店如雨後春笋增加。
蔡文涛(左一起)丶林仕伟丶何怡来丶钟良友丶赖舜钦及林玉霖,一边喝茶,一边谈谈新邦令金早期的历史情景。(图: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