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知道位於东海岸一角的吉兰丹长成甚麽样子?有何文化特色?那里少数的华人如何融入马来社会?记忆中,对吉兰丹仅有的认识,只有小学课本上读过的马来风筝“Wau”和皮影戏,以及辣椒牌火柴。也许,是漠不关心导致忽略了同一片国土上的人丶事和物…………
走入吉兰丹,才知道这国号“Darul Naim”,意为幸福之邦的土地上的人民,大多是泰南马来民族的後裔,以致文化体系与马来语都是属於泰南马来人的文化。
吉兰丹北接泰国,东临南中国海,特殊地形使它成为早期暹罗(即如今的泰国)丶真腊(如今的柬埔寨)丶中国丶印度丶阿拉伯与波斯等国航海贸易的停靠站。华人与吉兰丹的历史渊源,可从南朝《梁书》卷上提及的“丹丹国”和《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的“单单”开始追溯,无论是丹丹丶单单或後来的葫芦丹(Ho-Lo-Tan),指的就是今天的吉兰丹。
历史记载显示,吉兰丹是受湄公河的“FUNAN”王朝所影响。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中国曾经和吉兰丹有接触,当时他们将这里称为“葫芦丹”,後来改为暹罗王朝的臣属国。
15世纪时,马六甲王朝夺去吉兰丹的主权,後来吉兰丹相继被柔佛王朝及登嘉楼王朝所统治。18世纪时,吉兰丹受一位很强的军阀隆尤努斯(Long Yunus)所统治,其後裔就是目前的吉兰丹皇室家族。1900年,吉兰丹又成为暹罗王朝的纳贡者;1909年,随着英国暹罗合约的签署,吉兰丹的主权被割让给英国。
今日的吉兰丹,人口以马来人占最多,其次是华人丶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加上穆斯林禁止吃猪肉,不知怎的就流传出“吉兰丹华人不能吃猪肉”的经典传说。
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上,但是,许多人对吉兰丹华人的理解是不足的。
林永隆是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的马来世界实质环境研究中心(KALAM)研究员,同时也是同一间大学建筑系讲师,他研究吉兰丹华人历史的原因,是因为发现人们相当了解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在城市是如何与当地土着互动,却鲜少了解在乡区生活的中国移民,他们与当地人民在社会与文化交流下产生甚麽成效?这在18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移民史中断层。
吉兰丹华人分3个群体
唐人坡是吉兰丹最早的华人聚居地之一,由於接近哥打峇鲁,所以早期居住在那里的中国移民已现代化,并与城市的华人融合一体。经过3年的研究工作,他分享说:“吉兰丹的华人可分为3个群体,其中两个群体分别居住在村庄和城市。另一个群体是话望生布赖客家人。第一群的华人村庄是沿着吉兰丹河(Sungai Kelantan)丶彭加兰达督河(Sungai Pengkalan Datu)和克马欣河(Sungai Kemasin)的河岸旁而建。”所以,当地马来人都叫他们Cino Kapong(Cina Kampung),即村庄华人。他们在大约250年前抵达吉兰丹,是独特的一群华人,其独特的文化形成部份是被马来和暹(Malay-Siamese)的文化影响而渐渐涵化(acculturate)。
很多住在村庄的华人,有能力说得一口流利的吉兰丹马来语,身体语言和特性表现得像马来人。饮食文化也比较倾向当地的饮食习惯,如有些人喜欢吃马来食物和喜欢用手抓饭吃,他们会吃“ulam”,一种传统的马来沙拉,由各种新鲜蔬菜组合而成,以及一种叫“budu”的鱼露,更是餐桌上少不了的。他们也享受马来传统娱乐,如皮影戏丶传统歌舞(Dikir Barat)丶制作和放风筝等。
林永隆解说,根据中国清代的地理着作《海录》记载,沿着吉兰丹河岸一带居住的华人多是来自中国福建。当时,他们因不允许和当地穆斯林女子结婚,所以大多数都与暹罗女子通婚,因此形成独特的语言文化。他们的闽南话主要词汇虽然沿用闽南语,可是却受吉兰丹马来语的句法结构影响,并且向马来语和泰语“借词”,所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泰式马来闽南语”。
《海录》是中国旅行家谢清高在东南亚旅行时留下的口述历史。1782年,谢清高乘船去海南途中遭遇风暴翻船,被路过的洋船救起,带到葡萄牙,在洋船上逗留14年。因双目失明,1796年返回中国,居住澳门,做口译翻译谋生。他的经历引起了广东学者杨炳南的注意,前来访谈,将其回忆整理成《海录》一书,并在1820年刻印发行。此书被誉为中国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介绍了全世界95个国家,是研究18世纪後期中西交通史和东南亚华侨史的重要资料。.
吉兰丹有不少的华人庙宇。(图:受访者提供)
吉兰丹的暹逻庙。(图:受访者提供)
吉兰丹的暹逻庙。(图:受访者提供)
吉兰丹的皮影戏师傅Kang Boon Ann。(图:受访者提供)
城乡华人,不同的文化生活观
居住在吉兰丹乡区的华人,其祖先大多来自福建闽南,包括海澄(漳州)丶厦门和泉州,这些最早来的先辈至今大多还居住在村庄附近的河堤旁,现已60岁以上,多以农业与畜牧业为主,如菜丶种稻丶烟草种植丶养黄牛等。
约40岁至60岁的一代,如今多数在政府部门工作,如当教师,也有的是工人阶级。较为年轻的一代,则学习到关於电子丶汽车丶电器维修的技巧後便自己开业。此外,也有许多人是从事营销或直销等。至於那些大学毕业的新生代,则到吉兰丹外成为专业人士如工程师等等。
像道北(Tumpat)和万捷(Bachok)这两个地方的华人村庄,都和吉兰丹境内的暹罗村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当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血缘关系,所以许多这里的村庄华人也学会说暹语。此外,因吉兰丹与泰国比邻,所以许多住在村庄的华人都喜欢看泰国电视节目,加上与泰国人同样信奉小乘佛教,他们也经常去泰国烧香求佛,因对泰国比较熟悉和关系也比较密切。
他说:“他们虽然是华人,反而不是很了解中国,因当中有许多人已经和中国失去连结好几代。但是,如今年轻一代由於受华文教育,观看中文电视节目较多,所以比较有能力去理解丶说和书写中文,也对华人世界逐渐了解。”
在未签订《1909年曼谷条约》(Bangkok Treaty of1909)前,吉兰丹由暹罗统治,之後它被转让给英国,并合并於英属的马来亚统辖。其後,很多马来亚其他州属的华人,纷纷移居吉兰丹经商寻找财富。他们多数居住在城市地区如哥打峇鲁,这一群华人如同在马来西亚其他地区居住的华人一样,一直维护与保留着自己的中华文化。
居住在城市的华人,他们能够理解和说吉兰丹马来语,但几乎还能保全自己的中华文化,如说比较正统的闽南语和华语,饮食和节日庆典文化也保存得很好,较少被当地马来文化影响。这些城市华人多是以开店做生意为主。
由於缺乏了解独特的文化价值,加上和城市华人交流和通婚,村庄的土生华人文化将会渐渐地被淡化和被华人主流文化取代。
|
吉兰丹有超过60个华人村庄仍可看到这些传统房子。(图:读者提供)
小乘佛教徒穿上传统的服饰修行。(图:受访者提供)
林永隆表示,吉兰丹华人不是很了解中国,因为很多已经和中国失连好几代。但是,如今年轻一代的由於受华文教育,观看中文电视节目较多,所以有能力去理解丶说和书写中文,也对华人世界逐渐了解。(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