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加入副刊时,上司丽玲让我尝试各种工作,时而去大学采访学者教授,时而到酒店出席药品发布会;偶尔被派去品尝美食,偶尔埋头苦干,撰写焦点专题。这么安排的目的,是让我这个工程系毕业的社会新鲜人,了解副刊和媒体不同层面的工作。
自中学毕业后就离开大马,对祖国的了解确实贫乏得可以,这段期间我大开眼界,见足了这个国家丰富多彩、生机蓬勃的一面。最让我意外的,是雪隆地区原来有好多只会说广东话和英语的华人,对我这个南马姑娘来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噗,扯远了。
很快地,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每个月的工作量,大部份都花在撰写焦点系列。
去年一月,我采访了婆罗洲犀牛联盟执行董事Dr John。这位白发苍苍的英国动保专家,用了一辈子的时间,保育我国仅存的3只苏门答腊犀牛。我深深被他感动,反省自己若不马上行动,更待何时?数天后我便向丽玲提出,每个月撰写至少一篇环境专题的要求,她爽快的答应了。
接下来的一年多,我如期每月交上一篇环境专题。当中包括记录每个人一天中跟塑胶接触的《胶情人生》、被政府部门气得半死的《十面霾伏》、到超市将每包厕纸反过来寻找认证标签的FSC专题,还有今年到澳洲大堡礁采访的珊瑚白化报道。
加入副刊,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想借助手中的笔,让更多人关注环境课题。是赞扬大自然的美,让读者爱上大自然也好;是呈现黑暗肮脏的一面,让人惊觉环境课题迫在眉睫也罢,我经常思考的,是要如何让读者在意识到环境课题的严重之余,身体力行去做些什么。
两年来,在采访线上东奔西跑,打字写稿,如果说我留给了副刊什么,不如说是副刊成全了我,圆了我的愿望。
这篇文字,是我作为副刊记者的最后一篇稿。卸下这个身份,未来我将继续完成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专题报道。频率或许少了,但你偶尔还是会看到我的文字,在这里跟你念念叨叨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动物保育…………到时可别嫌我烦!
离别终究是不舍的,但伤感的同时,我也非常安心。安心的是,副刊不会因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摆。人来人往,来来去去,副刊都将坚守岗位,在混乱的时局稳定人心,为悲伤的社会带来温暖,在日益艰苦的生活中,为你捎来欢笑。最重要的是,它将继续引领所有读者,共同雕塑更和美的世界。
要说的话太长,要感激的人太多,此刻我最想说的只有一句:能以副刊记者的身份服务每一位读者,我深感荣幸。就此搁笔,我们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