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8/2016
【编采手记】黄俊麟·重新分类,打破既定印象
作者: niki

有一次面试新人时,我问了这个老套的问题:活力副刊最近刊登的内容有哪些是你喜欢阅读的?借以收集民意。但很少有应征者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回以某一个作者的某一个专栏或最近刊出的某一个专题,往往只有笼统的印象,比如很多应征者宣称他们喜欢副刊的人物专访,或教育专题丶3C产品报道等,甚至有二十出头的春风少年兄说他喜欢看养生版(!)。

我常疑惑,这些自称忠实读者丶喜欢副刊因而想要和我们一起奋斗的新人,为何在受询时无法提出副刊上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丶一个作者的名字呢?是因为没有做功课而含糊其词以求保险,还是副刊给他们的既定印象就是如此──突出的内容策划打造了版面的整体印象,但要说上深刻铭记的专题篇章却十分抱歉,想不起来?

由此延伸,不论是答以人物专访丶教育专题丶3C产品报道,还是健康养生,投射出来的副刊都是老气横秋的形象,但其实我们也刊登了不少青春洋溢活泼生猛的文章,却少有人提及。这样的既定印象,又是甚麽原因造成的?

我把星期一至星期六的副刊排开一列看去,马上就有了答案:星期一职场潮流丶星期二教育丶星期三数码艺文丶星期四心灵成长丶星期五养生丶星期六家庭;这样的分类,可能行之多年,遂成牢不可破的架构,一提起副刊,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这些内容,跳不出印象的框框之外,遂而有此一议:也是时候求新求变了。

8月18日开始,副刊改革。改革并不是全部换新,这次的方向很简单明确,便是把副刊的内容重新分类。

说到分类,其实是关於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举例来说,一只乾隆红地花卉纹小碗,若以其功能分,当属厨具类;若以其造形分,当属艺术类;若以其铸造分,当属工艺类;若以其年历分,则属古董类;若以价值分,也不过就是一份资产而已,碗还是碗,端看从何角度切入。改变看待事物的方法或角度,分门别类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新的副刊分类,除了保留一直以来以题材区别的品种,如时尚丶教育丶IT丶艺文丶养生丶家庭外,也有根据呈现形式而推出的新内容:人物丶乐子丶焦点丶优质生活丶运动丶东西;新旧搭配,每天报中报两份刊物,同属一个副刊,再加上星期天的周刊依然维持软性综合的文化丶休闲取向,老黄卖瓜,不敢自赞自夸,读者买不买单,成事在天,我们只能全力以赴了。

当然,新的分类也会形成新的框框,但在框框形成局限之前,一切新的可能还是值得去尝试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