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7/09/2016
【编采手记】梁靖芬·副刊面试
作者: niki

我常想,倘若我是这几年到副刊应徵的新人,我还能不能顺利通过考验,加入副刊?

看着那些应试题目,不是没有冷汗的。最新一批的记者应徵考试,除了往常的短文写作丶时事问答丶词语填充丶改正错字丶翻译,主任俊麟还增添了二三十道攸关时尚丶科技丶民间习俗丶次文化类的选择题,以至於第一版“试卷”一出来,我和丽玲都面面相觑:只有一小时半呢,能做完吗?

斟酌之下,选择题减掉了一些。

但笔试的分数从来不是重点。那些试题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测试应徵者在甚麽领域有所专精,也顺道偷窥应徵者的应试心态。有一回,审核还不是从笔试开始的呢————笔试在会议室进行,会议室一角看似随意却不算起眼地放了一些饮用水和回形针,答卷不会只有一张,我们就想试着观察哪一位应试者足够敏锐,能主动运用那些配备整理答卷。

真正好玩的,是在笔试之後的面试(好吧,“好玩”指的是对我们而言)。小房间里,俊麟丶丽玲和我L字形排开(此处没有玄机,不一字形排开不过是因为房间太小),面试者坐在前面,问题虽不至於千奇百怪,但也常常天马行空。我们3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必问题目”,平心而论,虽然彼此长得并不狰狞,甚至还笑容可掬,且只有俊麟身高超过170,但那架势…………确实有点吓人。

有时听着丽玲或俊麟发问,我便跟着幻想,倘若是我,我该怎麽回答。(或是电光石火间心里暗啐:哇这甚麽题目,你们这3尊福禄寿…………)见对方无法应答,也会跟着紧张。沉默在狭窄的空间里爬行,大家通常很有耐性地愿意等待————等到眼前的人开口为止。不能开口,你怎麽胜任记者的任务呢?

那些必问的天马行空题,恐怕是要继续用下去的了,不宜在此公开。只能说,它们其实都没有对错,别怕。它们考验的不过是临场反应,以及平日的“想法”。

“想法”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了,应试者不宜带着空腹来副刊。它可以是对某些事件的感悟或感受,或是对某类生活方式的憧憬与点评,并且,最好不是大而无当或放诸四海皆准的比喻,而是越具体丶越多细节越好的例子。

它考验的始终是:观察丶观察丶观察。

而观察,来源於“在乎”。日常生活里,你最在乎些甚麽?

有时我们还会问,面对这世界,加入媒体工作,你想带来些甚麽样的改变?

这问题曾让许多应试者语塞。不知道是觉得理想太渺茫,还是改变太虚妄,支吾以对中总让我有点怅然。我们当然不敢傲慢地自以为是,自诩小小一份副刊的贡献可以有多大;可我们也实在不需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甚麽事也不能干。重点是,你想过你的力量吗?哪怕只是改变的一小步,从国家局势,到如何选购一把好用的菜刀?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