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1/09/2016
【昔约今城】郑锦华·中秋记趣
作者: niki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八月十五正值秋季农历七、八、九月份正中间的月份和日子,所以称为中秋。

古时候的农作社会,秋天是农作物收割的季节,秋天祭月,与日月星辰自然崇拜有关,也是感谢天地的一种体现,之后形成与嫦娥奔月有关的民间祭月拜月娘妈的习俗。

我小时候住的乡村,以闽南及潮籍人为多,都有祭月的习俗。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多户女性人家在自己家门前空地摆桌;以月饼、柚子、小芋头、菱角等各式样的祭品对准天空的一轮明月祭拜月娘妈。未婚少女希望求得好姻缘,已婚的则希望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在六七十年代,有些事情很奇怪,曾经有人在祭月时用手指指月亮,隔天睡醒,耳朵弧边周围无端端生脓溃烂,过三几天,又自然痊愈。即便在平时日子也曾发生过多宗类似事件,被民间视为月宫神明惩罚的缘故,究竟个中原因为何?至今依然令人百思莫解。

每逢中秋的圆月夜,乡下一些家庭特意不亮着屋内灯光,昏暗的环境,单凭悬挂在屋檐横梁、门窗或树干上的鱼、龙、兔子、鸟兽等各式各样灯笼的烛光闪烁照耀。摇晃的灯笼光影,与月光互映,投影在屋子周围,是一年一度中秋佳节才有的情景,也是家中小孩最感兴致的事。


现代式电子化灯笼。(图:作者提供)


以铁支、“美禄”和炼奶铁罐特制的灯笼。(图:作者提供)

那年代,乡村孩子的灯笼大多数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读小学时,每当靠近中秋节,上图工(美术)节,老师就会给学生自制灯笼作为功课。铁线、颜色玻璃纸、水彩颜色是制作灯笼的材料,多数同学都取巧做最简单的;以6个圆圈铁线,上下前后左右衔接,凑合成一个圆鼓形状,贴上颜色玻璃纸,再用手指弹喷些水,然后在太阳底下曝晒,让玻璃纸扎实坚固,再以水彩颜色彩绘上色,在灯笼四面书写“中秋佳节”或“花好月圆”,一个自己动手做的彩色圆鼓灯笼也就大功告成。

除了铁线玻璃纸,一条铁支、“美禄”和炼奶的铁罐也都可以成为制作灯笼的特别材料。先在炼奶的铁罐身打个小洞,然后在“美禄”的大罐底另外打个洞,将预先较弯的铁支贯穿两个铁罐,在地面上推动时,两个扣紧一起的圆身铁罐随之转动,里头的蜡烛,也随着铁罐的圆洞处透光旋转,煞是好看,又不怕被烛火烧毁。

玻璃纸制作的传统灯笼用的是蜡烛点光,大力摇摆或风吹,烛火就会熄灭,需要重新点燃。由于乡村大都是木板亚答屋,最怕火灾救火,对于大人们来说,灯笼烛火需要重新点燃,忌讳说“救火”,只说“借火”。

中秋节,乡村孩子最期待提灯笼绕村游行。大人小孩手上提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灯笼,随尾跟队的穿走乡村小路,一些孩子在提灯队伍途经自家门前时中途加入,提灯队伍逐渐壮大。走在队伍前头的,一边用小铁管敲打用美禄铁罐自制的“锣鼓”,一边以福建话大声高亢的带领大队和唱“火火火,拿灯火、郎郎郎,拿灯笼”。提灯过程,大人小孩的欢笑声响彻邻里,让人在远处都可以大约知道提灯队伍的所在位置。

今年中秋,如何度过?走,提灯笼去。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