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10/2016
【框里·框外】谢林霖·城市绘图或是社区造就?
作者: niki

如果这些被评图的学生可以从绘图桌上离开,走一趟乡下,到没有专业城市策划人介入的地方,看一看人们如何在生活体验中自然发展出属於社区的尺寸丶相应的空间丶如何在商业和生活里寻找平衡…………

最近参加了一个设计评图,是社区发展蓝图的初评,这一因缘让我又想起简雅各布斯(Jane Jacos)的经典之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当所谓的城市策划人以鸟瞰角度俯视城市,着眼於城市的对称性,划分为井水不犯河水的区块分而治之,我们造就的到底是一座城市,还是一张可以悬挂在墙上只供欣赏的图像?

然而今天的学生可以行走万里,看遍天下,却还是逃不脱这样的盲点,到底是为了甚麽?或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现代教育已经跳脱了实际的体验,以自以为是的学术性高度来执行,读着花园城市的理论,却只读懂了平面图,忘了三维空间中人与空间的互动;被动的相信了专家的说法,却失去了批判的能力。

社区发展的蓝图,初心不就是为了活在地上的人吗?


宋卡老街上很多建筑看来已荒废。(图:作者提供)


宋卡的小巷只能供两三人并肩而走,一路有住家门口面向小巷,和我们这里住家背对小巷的安排不同。(图:作者提供)

多年前旅行越南河内,在文庙里找到一本当地教授出版的论文书籍《村落的建筑学》,由Dinh Quoc Phuong执笔,里面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小道的布局有如树干一样不停分叉,主干呈现锯齿状的迂回,最主要的原因竟是为了缓和红河带来的水灾冲力,也有助於提高当地的安全,让外来的毛贼摸不清方向成了瓮中之鳖;靠近地面的小洞,则让居民可以从中伸出竹竿,阻挡逃跑者,还可以从高墙上的洞里倒出热水丶瓦罐攻击地上的侵入者。这样狭窄小巷的设计,就不是我们可以从平面图上窥见,而是必须活在当地丶走在地上的居民才可以领悟的道理。这样的设计不只达到了保安的目的,还团结了小巷链接所及的居民。

8月的时候,我代表大学到宋卡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马来亚大学的国际讲座会,看到不同区域的大学代表同学携手到街上访问,为宋卡老街做一个社区制图,还在一个讲座会上分享他们观察的心得,虽然谈得有点粗浅,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教育的机会。

让社区设计概念自我更新

社区设计更多是靠体验,只有当我们来到地面,才可以看到向着宋卡小巷开启的大门,如何让陌生而孤单的旅人觉得心安,因为走在夜晚的宋卡街上,那一下在夜里离开的人潮,早睡的渔夫,和正纳闷喝酒的外劳,才会让你知道街道是如何让人害怕。

如果这些被评图的学生可以从绘图桌上离开,走一趟乡下,到没有专业城市策划人介入的地方,看一看人们如何在生活体验中自然发展出属於社区的尺寸丶相应的空间丶如何在商业和生活里寻找平衡,那麽他们或者就不会那麽拘泥於10米大道,或是看来前卫的建筑构体,而是实实在在的用个人身体的温度和感觉,设计出可以让人相应的发展蓝图──造一个社区,而不是一张漂亮的绘图。


有人居住的小巷口都整理得非常好,听说也有最美丽小巷的比赛。(图:作者提供)


Rattanaprakarn家族把祖业建筑Hub Ho Hin(合和兴)米厂重整,划出了办公的地方,也有开阔的活动中心,让建筑保护基金会有个落脚的地方,从这里正面影响当地社区,鼓励人们回来老街生活。(图:作者提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