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书法招牌要用什么字体比较好?资深广告招牌制作人李朝俊说,一切得看业主的喜好,并没有局限字体。甚至有些业主写得一手好书法,直接交稿即可制作招牌。
他解释,大多数商店会采用行书、楷书、隶书;部份药材店会选用隶书,字偏倾向扁阔,比较有古风意韵。娱乐场所要求则不同,得额外有造型字,加音符、心、新奇字型。有些商店会用四方字,俗称“打格”,这种字就需要先拟好四方格,再把字填上去,然后再上色。
不过,李朝俊强调,招牌字体始终要“肥一点,要有力”,才显得沉稳,让人看了舒服。
入行40年的李朝俊未真正学过书法,由于哥哥写得一手好字,便跟他学习。他笑说,偶尔还要哥哥助阵,毕竟书法写得比他漂亮。
李朝俊20岁时,经哥哥介绍到柔佛一家广告社工作。那个年代广告社请人要符合几个条件,包括会书法和绘画。“当时拥有这个条件就会优先录取,培养你之后就可以减轻老板的工作。”
“其实并非每个广告社都有可以挥毫的人,有些会找擅长书法的朋友帮忙,不然就找当地的几位书法家,请他们题字。”
一般人从打工到创业当老板都需几年。出乎意料的,李朝俊隔年就毅然回到安顺创业,开办海鸥牌业广告社。“我的兄弟姐妹听了后5分钱都不给,不看好我,哈哈!”创业的原因源于朋友,当时朋友愿出资支持创业,他才勇敢踏出这一步,不过一年多就拆伙,他唯有独自撑下去。“原本打算做两三年就转换跑道,没想到生意还可以支持下去。”后来他在广告招牌业闯出名堂,成为人人口中的“海鸥李”,“那时安顺的人不知道我的名,只知道我叫海鸥李,结果一叫就40年了。”
李朝俊21岁创办海鸥牌业广告社。他笑说,当时人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直呼他“海鸥李”。两年前他决定退休,把广告社给了自己的员工。不过,广告社的招牌早已更换,已不是当年的招牌了。(图:星洲日报)
制作一个招牌需时一周
21岁,这个年龄对他而言似乎太年轻,无法获得顾客的信任,让他面对不少创业上的挑战,坚持了四五年才有起色。以前从事广告社得一手包办书法和材料,如买铁架、烧焊、找木板等。最令李朝俊难以忘记的是制作招牌过程,创业期间,没有电脑,制作一个普通商店招牌需要一周,油上两三遍底漆,干了才可以写字,极为耗时耗力。如今借助科技,不到半小时就做好了。他笑说,当时一个月才接两三单生意,自己也不明白怎样“活”过来。
“有可能当时租金、生活费便宜,例如一辆卖牛奶的广告车,要用两个星期来画。对方放工就驾过来,或者放一两天,我只能慢慢画。”以前店租一个月才100令吉,还能先后请两位员工。反而他无法想像,如果今天只有当时的生意量,要如何撑下去。
令人好奇的是要如何制作大型字体,他此时掏出手机找了放大尺(pantograph)照片讲解。“我在柔佛工作时,看见他们使用楷书、隶书字帖,然后用放大尺书写。假设要写‘李’字,得先量好放大的倍数,其中一个角下面放字帖,另一个角则是置放笔或原子笔,然后按照字帖临摹,写在一张麻将纸上。”
招牌的字体最多是一尺或多一些,如果大厦外的每一个字体最多3尺。李朝俊说,当工人用洋灰黏出大厦的招牌字体时,“对方要有些书法知识,不然弄上去会跑型。即使请一位泥水匠处理,也要找一个会书法的人督工。”
李朝俊回忆起以前从事广告社时,制作一个普通商店招牌需要一个星期,如今借助科技,不用半小时就做好了。(图:星洲日报)
李朝俊在纸上“示范”如何操作放大尺。假设要放大“千”字,要先调整需要放大的倍数,B的地方要插原子笔,然后手握原子笔跟着A的字帖,描出大几倍的“千”字。(图:星洲日报)
备注:
1.千字左上角(S)=固定放大尺
2.千字右上角(A)=临摹的字帖
3.原子笔碰到的地方(B)=用原子笔按照A的字帖临摹
挂招牌,看时辰选吉时
老一辈人很慎重看待招牌,尤其是悬挂招牌时得选吉时吉日,甚至有一系列祭拜仪式、绑红布等。为了避免不好意头,固定好招牌后就不会再拆下来。李朝俊感叹,如今年轻一辈对招牌重视度不高,已不太遵循传统,直接挂招牌了。
他说,为了取好意头和旺财,一般招牌会是黑底金字、红底金字,如果业主对木块有深入研究,还会专程买回来制作招牌。
李朝俊秉持着“做别人的招牌也是自己的招牌”原则,意思是做好别人的招牌,自然也提高自身声誉。他不敢放过任何细节,一个字他要写5至10张,从中找出最满意的一张。有时还会给顾客选择。
拥有多年制作招牌经验,李朝俊坦诚以前较自由。以前市议会没限制招牌字体的规格,可纯中文或搭配国文,写在中文字体下面。90年代,政府规定招牌的国文字体必须是最大,若有中文字体,其面积不能大于国文字体,且需在国文字体下面。招牌角落也得写上生意类型。
李朝俊带我们去导览书法招牌时,无意中看见“怡盛”这个书法招牌,表面已开始剥落,但店主并没有更换或重新上漆。可惜该店没营业,无法进一步与店主了解有关招牌的历史。(图:星洲日报)
李朝俊在书上写下“春”的四方字。(图:星洲日报)
电脑无法替代手工
面对新颖的广告招牌字,李朝俊说,“没办法,跟着潮流走,你说不对就证明本身已经被淘汰了。”
那电脑字能不能视为书法?他停顿了一下,并指这些字型还是可以归类为书法,毕竟源自书法家所写,然后扫描进电脑变成字型。
20年前,他的广告社购买新电脑提高业务竞争力,当时也聘请设计师。
不过他最怕设计师离职,这会拖延工作进度。
“虽然走入电脑时代,那时我还没退休,仍有人找我画招牌。一些顾客说,打印出来的图文,过了一两年就会脱色。后来顾客找我要求全手工绘制。招牌挂久了颜色会跑,但至少还看得清楚。对方还说贵一点没关系,不想要每两年换招牌一次。”
李朝俊为五金店绘画的招牌。(图:星洲日报)
文化艺术要传承
以前中国祖辈来马时,所使用的招牌是一张红纸配上墨字,然后黏在架子上。“后来用玻璃框架,之后画在木板、铁片,现在变成塑胶板、霓虹灯招牌、LED招牌等。”
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已不愿学习书法这项中华文化了。老一代非常注重字体和书法,坚持要传承文化,如今堂号都失传了,只有少数人还维持这样的传统,但能坚持多久?
他始终认为电脑字体无法与书法相比,用墨汁书写的字会有活力和生动,“一撇一横的力度不同,看了感觉也不同。有些漆你没有收好,那个字就有另一种美。书法招牌的下笔轻重、墨汁浓淡,这都属于一种艺术,若不了解就会解读不出当中的艺术之美。这就是那份价值。”
李朝俊已退休,如今全心投入自己的绘画兴趣,“最后我将店给了一个跟我20年的伙计,我孩子也没想要接手,我就直接全部给他,连招牌也送给他。”
李朝俊说,自己从未真正学过书法,都是和哥哥学习写书法。两人都不曾上过书法课。(图:星洲日报)
保存华人文化
56岁的王荣华从事五金机械已有30年,当时他委托李朝俊制作店铺招牌,至今已保存20年。
“我的招牌都是给他做,我喜欢这样的招牌,第一、比较耐;第二、这是一个传统招牌。”
虽然电脑字或黏纸美观,但他认为完全不耐用,一年就要换一次。另一方面,华人社会不喜欢一直换招牌,加上有好意头的倾向,如果旧招牌能够带旺自己的生意,就不会丢掉。
他说,毕竟用书法招牌是维系传统,保存华人的文化。
(图:星洲日报)
(图:星洲日报)
(图:星洲日报)
铁片招牌
协顺五金机械贸易公司附近有一家专营批发米、面粉和糖的泗兴有限公司,当李朝俊进去该店就发现了这个铁片招牌。
现任接班人陈嘉水(50岁)说,印象中这个招牌在他爸爸时期就有了,这间店也有六十多年历史。虽然店外已有崭新的招牌,但这个铁片招牌对他而言有深刻的记忆和价值,甚至招牌脱色了,也用回同样的颜色,不作任何改变。
(图:星洲日报)
(图: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