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2/11/2016
新旧孟沙向前看(三之二)·老店铺活在旧时光里
作者: niki

沿着孟沙路通往市中心的繁忙路道旁,除了高楼大厦、油站林立,还有仅以人行街道为间隔的老店铺。由于与孟沙路毗邻,这些店铺没有多余空间建造停车位,要到店里的顾客只能违例泊车,将车子暂时停放路边。

其实说是老店铺也不尽其然,因为不少店铺在转卖后已翻新,不完全保留旧时模样。随着时代演进,坚守旧事物可能已无法吸引年轻一代注意,在孟沙的老商家又该何去何从?

生活茶餐室为生活坚守家业

从国家能源总部往孟沙中心前进,在Off Jalan Bangsar区域会经过一排老店铺,这里有一家从1960年便开始营业的茶餐室,老旧的砖墙、地砖,以及泛黄的天花板,让人犹如乘坐时光机,重返七八十年代。

90年代初,因年纪渐长,又没人手,茶餐室老板决定将店铺一分为二,出租另一半给裁缝师傅,形成左边是食客饮食专区,右边则设有木制橱窗,摆放各种布料的有趣景象。此外,顶楼还有惊喜:那里是结合咖啡馆与脚车工作坊的露天地方,创新的概念与楼下两间充满复古味道的老店铺形成强烈对比。

楼下的生活茶餐室目前由第二代的四兄弟联手经营,他们在店里各司其职,负责冲泡饮料、煮炒、柜台及点餐,但他们都是已年届60岁以上的乐龄人士。

“1960年,父亲开始在这里营业,后来父亲早逝,家里共有13个兄弟姐妹,母亲独立支撑很辛苦,所以十多岁起,放学后我就到店里帮忙。”老三程昌贤娓娓道出身世。念完中学时年仅19岁便接手家业,“在店里习惯了,自然而然不想出去闯,能赚多少就多少,给弟弟妹妹升学就是了。”

为了供弟妹上学,年少时期就到店铺帮忙,他毫无怨言,只淡淡说道:“都过了几十年,不会说辛不辛苦,看弟妹有好成就,我就感到很开心。”


老店铺的招牌也充满怀旧气息,一种是中国风,而另一种则是英殖民风。(图:星洲日报)

生意难做,假日没人潮

程昌贤在孟沙生活已有半世纪,他说,孟沙的最大转变是周围出现很多高楼大厦,以前只能到达国家能源总部的道路,如今已可通往八打灵再也。

自从孟沙路链接高速公路后,车子再也不能停放店铺外,进而影响生意,目前茶餐室客源来自周围上班族。“这里都在做老顾客和上班族生意,假如不是上班日,我们就会空闲下来,因为星期六和星期天没什么人潮。”

在茶餐室里待了约半小时后发现,虽然是华人食肆,但有不少友族食客进出,原来是因为店里没有售卖猪肉。

“我们什么种族生意都做,在这里华人生意很难做,一碟福建面,我卖6令吉,人家卖八九令吉,还要嫌贵!”


程昌贤19岁起就接手家族生意,在孟沙生活至今已有半世纪。(图:星洲日报)

无接班人,退休后就关闭

在孟沙生活多年,难免产生感情,程昌贤弟弟曾想过买下店面,但被屋主拒绝,由此可见,尽管是老店铺,还是具有一定价值。

生活茶餐室不像一般茶餐室,清晨6点左右就可以看见店里露出微光,早上7点便开始经营生意,但却是要到上午9点才开门营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偷懒,而是年纪渐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了做不了那么多,但不做哪里有收入,不能只期望孩子给钱,我妹妹的亲戚把房产转到孩子名下后,就被送去老人院,还是自食其力较好。”

他感慨说道,他们四兄弟年纪都已达六旬以上,岁月正在倒数,但餐饮业越来越难经营,而且凡事须亲力亲为,很难找到接班人。“我们下一代都成为上班族,想每个月固定领薪水,根本不想接手,所以我们退休后,店铺自然也关闭。”

生活茶餐室驻守孟沙逾半世纪,即使遭逢家庭巨变,程昌贤母亲与兄弟依然坚守家业,就如店名一样,单纯为了生活。

“生活”在物质不充足的年代,相对来说简单,为了让家人得到三餐温饱,只能刻苦耐劳,向现实低头苦干。

临走前,我要求四兄弟老板在店铺前合影,苦苦哀求许久,依然被拒绝,对此我能理解,对于实干的老一辈,永远没有什么比实际来得更为重要!

半爿裁缝店,看尽裁缝业兴衰

在现今讲求高效率的时代,裁缝店可说买少见少,但刚好有一家就坐落在这间老店铺里。角落呈弧形门面,黑底、金色的中英文招牌,看起来厚重但具有质感的木制桌子、壁橱和橱窗,在在都散发出浓浓的复古气息。老板陈维发戴上老花眼镜,坐在大型木桌后,正在为衣物拆线,而他的妻子则坐在身旁的缝纫机前,缝制布料。

陈维发在年纪尚幼时,便从乡下来到吉隆坡闯荡,即使现年63岁,但从事裁缝行业有近50年之久!

“我15岁起就在家乡学裁缝,后来到吉隆坡生活,还没到孟沙前,我在十五碑一家裁缝店打工,差不多10年后来到孟沙。之前待在隔壁裁缝店打工,直到25年前,店铺刚好要出租半爿,我才开了这家店。”

与茶餐室一样,裁缝店的生意由友族同胞撑起,所以每逢马来人过节,老板较为忙碌,“华人生意难做,大多数华人爱嫌三嫌四,而且新顾客难找,这里做的都是来自电视台、报馆和对面甘榜的老顾客生意。”

其实威明洋服之所以深受老顾客欢迎是有原因的,因为老板收费比市价来得便宜,对居民或上班族来说,这无疑减轻经济负担。

“谷中城购物广场和Bangsar Park也有裁缝店,但收费贵,尤其是广场里的裁缝店,一件衣服价格差不多等于我们的两件,顾客觉得既然手工差不多,倒不如来我这里订制。”

因此,他不敢把价格定得太高,担心顾客投诉,“十多年前,天天都有顾客,现在一天可能一个顾客都没有。”尽管收费较低,但由于亲力亲为,没有聘请员工,所以店铺开支还应付得来。

从事裁缝业将近50年,对于时代变化,陈维发深表感触,“40年前,裁缝业相当繁荣,原料便宜,利润高,缝制两件可以赚一件,现在已经不可能,原料、租金、手工都贵,导致利润减少。”他说,现代年轻人嫌麻烦,所以喜欢到百货公司直接购买衣物,而且稍有学识的年轻一辈都不选择从事这行,因为工作时间长,收入又不会马上到手。

随着年事渐高,他只负责帮顾客量身及裁剪布料,裁缝方面,早在几十年前外包给裁缝师傅缝制。“我想做到看不见为止,其实我的动作慢了很多,以前量身,可以量完再一次过记录尺寸,现在每量两次就要记录一次,如果我退休,这间店将会关闭,而跟随我们几十年的裁缝师傅也将要退休。”

在孟沙待了40年,他发觉最大转变除了路道变得四通八达,以及不像以往一直淹水外,就非房产莫属,“以前里面的屋子没人要,现在抢到乱,房价一万多令吉时没本事买,现在涨到几百万了!”


裁缝店的装潢风格,充满浓浓的复古气息。(图:星洲日报)


华人经营的裁缝店,生意却靠友族撑起。(图:星洲日报)


即使戴上老花眼镜,手脚也没以前灵活,陈维发依旧靠着手艺维持生活。(图:星洲日报)


现年63岁的陈维发,从15岁起就学习裁缝,从事裁缝业已接近50年。(图:星洲日报)

脚车工作坊+咖啡馆
提倡城市的健康生活

走出店铺后门时,发现后院子里有一道通往顶层的楼梯,狭窄的石灰梯只能让一人上下。上去后发现,好几辆脚车整齐排列着,周围摆放了不少小盆栽,为大城市增添了些许绿意。

这是家结合脚车工作坊与咖啡馆的露天店铺,除了提供饮食,还为脚车爱好者修理脚踏车、教导他们如何选择合适脚踏车等。为了解决无法把脚踏车从底层抬上楼的问题,老板发挥巧思,在楼梯旁建造一个由大齿轮及钢索结合而成的“电梯”,让人惊艳。

老板女儿阿兹欣说,提倡健康生活是创立这家店的目的,所以他们在这里种植物,并鼓励人们多运动。

“也许人民因为天气、交通等因素,而不喜欢骑脚车,但我们需要尝试对生活有益处的新事物,不只是骑脚车,就算只是步行,都是健康生活!”


爬上后院子楼梯,就看见顶楼有多辆脚车整齐排列着,还摆放不少盆栽。(图:星洲日报)


楼梯宽度只能够让一个人上下。(图:星洲日报)


为解决无法从底楼把脚车抬上顶楼的问题,老板建造了由大齿轮与钢索结合而成的“电梯”。(图:星洲日报)


阿兹欣说,在顶楼创立店面的用意是为了鼓励人们健康生活。(图:星洲日报)

【新旧孟沙向前看(三之一)·孟沙华丽身影下的庶民风情】

【新旧孟沙向前看(三之二)·老店铺活在旧时光里】

【新旧孟沙向前看(三之三)·APW-A Place Where·美术印务局新诠释】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