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影响了数代华人对于教育的态度。这句话放在高渊港口更是掷地有声,只要关乎教育,没有一个村民是不马上掏出钱包拿出积蓄大力支持的。
村中只有一所于1932年创立的学府————毓英华小,能够熬过84年风雨飘摇,背后支撑的是那一双双长满茧的讨海人的手。
先来说一个温馨的故事,源起不得而知,只知早在半世纪或更早之前,村民就合力资助与承担全村孩子的学校杂费。
几十年来,村民自动自发从鱼获总值中拨出1%,通过天后圣母宫理事会全年赞助所有学生的作业簿。
岁月更迭中,历任领导数年更换,这项优良文化却不曾中断,传为佳话。
村民对于教育的坚持不仅于此,更显现在2年前的校舍扩建工程中。
毓英华小12间课室破旧不堪,没有音乐室、体育场或其他设备,图书馆更是鸟粪味处处,新校舍是刻不容缓的需求。筹款活动一展开,从劳动阶级到商家,有167名热心人士参与1锄1万令吉的动土基金筹募。第二轮筹款更创下全马纪录,全村有三千余人口,却席开440席,是全马最大型的筹款晚宴,筹到的义款更高达100万令吉,而且几乎百分百出自村民。
扩建工程如今正如火如荼,预计在3个月内竣工并启用。这2栋4层楼高的建筑,共有18间课室、室内篮球场、停车场、礼堂等硬体建设。所有课室将进一步提升为互动式白板(Interactive Smart Board)精明化设备。
毓英华小校舍旧图。
毓英华小第一代木造校舍。
在原有的篮球场上,将会建起2栋4层楼高的新校舍。
为这一切带头做先锋的,是毓英华小历任最年轻的董事长许银添。
体认到唯有教育才能改变未来,他身体力行,从学校四大机构之幼稚园理事开始担起责任,一步步做起,直到3年前接下董事长的重任。在“一滴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一颗孤树不顶用,一片树林能挡狂风”的团队精神基础,许银添誓要改善稍显落伍的教育管理机制,协助母校改革成为培育专才的摇篮。
担任家协主席时,他带领筹款10万令吉添购了精明课室系统,提升教学素质。当选董事长后,隔年就发动扩建工程,抛砖引玉个人捐献10万令吉,获得全村居民史无前例的大力支持。他也大举提升校内外各项学业成绩及课外活动的奖赏制度,勉励学生再接再厉、追求卓越,也以公司名义赞助全校奖杯。
“创校八十多年,校舍早已不够用,老师坐在走廊,还得用2张学生桌子合起来当成办公桌。待新校舍建好后,我们会全力集中于改善及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其实,村民对教育非常注重,只是有时不晓得该如何行动。只要有人发起,他们就会热烈参与。”
许银添在访谈中强调,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毓英华小能栽培出如医生、律师等专才。
许银添怀抱远大理想,希望毓英华小有朝一日能栽培出律师、医生等专才。(图:星洲日报)
陈校长.希望与社区配合,提升学生学业
曾在该校任教15年后调职,10年后再度返回毓英华小的陈楚汉,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
今年走马上任当校长的他,10年后重返毓英发现,最大的改变就是软体设备。不过,也可能是文化或地理环境关系,学生的读书风气及学业成绩有待提升。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其中一项是学会生存或做人(learning to be),对于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而言,陈校长认为,若能学会适应社会迅速变化的应变能力,即思考、判断、想像、表达和社交等,也可在未来的事业取得成功。
忆起26年前踏出师训学院当老师之际,陈校长笑说,当时,他可是十分不愿意到毓英来教书。
“那时候年少轻狂,得知被派到偏僻渔村任教心有不满,就到教育局去吵。只是没想到最后会以校长的身份返回毓英华小。缘份使然,像做梦一样。”
新校长甫上任,配合董事长与家长的期许,还有即将完成的新校舍,火力一触即发。
“渔村小孩的学业表现有待提升,我们在课余时间安排了补习、晨读,还有激励活动。我们希望社区能多与学校配合,参与及支持学校活动、出席会议,同时多了解孩子的学业表现。双管齐下,就能提升整体的课业水平。”
毓英华小现有26名教师、331名学生,政府评估考试表现一向平平,2015年在全国小学NKRA表现排行榜中获中间等级。不过,尽管连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但课外活动表现不俗,其中毓英篮球队曾获全槟学联篮球赛冠军。
陈楚汉校长阔别10年,以校长身份返回毓英执教,与新校舍一起重新起步。(图:星洲日报)
高渊港口多年来的地方文化习俗,是在鱼获中抽出1%盈利津贴学生的作业簿。(图:星洲日报)
许家餐桌上的亲子活动
渔村民风淳朴,村民普遍含蓄,关怀与疼爱一般不流于表面。有一个家庭,却于每周日定时齐聚饭厅,用完午饭后泡壶茶,一家七口轻松品茶闲聊;听爸爸讲故事,与其他姐弟分享校园趣事或吐露心事。
43岁的许银添与45岁的钱美霞,育有5名7岁至18岁的孩子。大女儿亿妆在吉隆坡双威大学修读A水平课程,排行第二及第三的女儿毓凌及亿幸,则在大山脚日新国中求学。亿维是唯一的男孩,与最小的妹妹煜莹同在毓英华小就读。
“虽然我们分别在3个不同的地方求学,但周末一定会想方设法回家。”
说话的是颇有大姐风范的亿妆,其他弟妹争相点头表示同意。大山脚与高渊港口距离40公里,而吉隆坡又远在330公里以外;然而这些距离没有阻碍一家团聚的决心,心甘情愿把最宝贵的礼拜天留给最亲爱的家人。
许家5个孩子性格开朗、家庭关系亲密愉快。(图:星洲日报)
许银添从小在高渊港口长大,虽仅有中学教育程度,但他颇有想法,很早就洞悉教育的重要。打从第一个孩子出生,他就与妻子共同建立独具一格的家庭教育文化。摒弃华人传统打骂习俗,他持开放姿态,让孩子自由表达意愿、诉求,建立彼此的紧密关系,加强归属感。他更自设“许家奖励表”,清楚列明各项学业成绩、课外活动等表现规格,不论是哪个孩子,只要达标,即“论功行赏”。
每个礼拜天是妈妈的下厨天,孩子们想吃什么,都可以提早“下单”。活泼的亿幸举出10根手指头马上细数最爱:猪脚醋、豆酱肉、炒番薯叶等。午饭一般是下午1点开始,孩子们主动帮忙盛饭、摆盘。吃完后,小妹会负责收盘,然后爸爸会泡壶茶,说些小故事传达大道理。餐桌上的互动氛围温馨,分享所见所闻及交换意见想法。吃着喝着聊着,时间一般会到下午二三点。
许家在几个月前迁入豪华舒适的新家,姐弟们不约而同认为这是梦寐以求的最佳礼物。
“旧家太小太窄了,现在很好,有自己的空间。这房子的一砖一瓦一墙,都是我们全家亲自挑选与决定的。尤其是这张大圆饭桌,是我们家最重要的家具。”
我问亿维:爸爸会特别宠爱你吗?
“才不会,爸妈都很公平,不会重男轻女,也不会厚此薄彼。你不觉得我们家还有一个特点吗?都长得很高大,哈哈。”
许家每周日固定聚餐喝茶聊天,谈笑风生中紧系家人情谊。(图:星洲日报)
渔民诗人,自创渔歌吟唱
教育程度不高丝毫不阻写诗唱曲的热忱,林木泉在生活实践内汲取灵感泉源,创作了一首首别致的潮州渔歌。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只要是教育筹款,他都丝毫不手软。十几年前建礼堂,他捐了上千令吉,如今扩建校舍,他与子女贡献了3万令吉。
78岁的林木泉行动不便,出入靠老旧的脚车代步。每天清晨6点半起床,独自开船出海捕螃蟹,大约11点回航,把螃蟹卖给合作社。子孙满堂的他,育有6名孩子及18名孙儿,儿子不只一次要接他到首都生活,但捕了超过一甲子岁月螃蟹的他,习惯的是港口的清闲与自在。
“以前都是用桨划船,有一次鱼篮不小心掉进海,我跳下去捡拾。风浪很大,把我的船吹走了。我在海里浮沉了超过半小时,如果不是路经的渔船救了我,你现在就不会看到我了。看来我的命很长,活到八十几岁都不是问题,哈哈。”
“你问我要捕螃蟹到几岁啊?那就看我这艘船的引擎何时坏吧。”
父亲11岁下南洋,娶了娘惹当老婆,所以林木泉也拥有一半峇峇娘惹血统。尽管仅受小学4年教育,但凡教育捐献,他总是双手将多年积蓄献上,令人敬佩。
而他还有一项较少人熟知的“才华”,闲来无事自创潮州诗歌。聊得正开心,这名“渔民诗人”就操着浓浓潮州口音即兴吟起了自创的渔歌:“红玉着火烧,鲳鱼起战场;鲤鱼会耕田,干鱼上汤家;乖鱼好点灯,午鱼夜巡更;针鱼好缝衣,燕鱼飞上天;鲨鱼好磨刀,鰂鱼上山坡;麻鱼会打绳,带鱼好索腰。”
林木泉已过古稀之年,却仍然坚持教育与捕蟹。(图: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