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1/2017
【暖势力】编马来字典45年不言倦.碧澄俯首甘为辞典牛
作者: kychia

(吉隆坡12日讯)碧澄一生投入马来文辞典、大词典、字典、字汇、谚语、成语编纂工作,长达45年历史,充满传奇色彩,更被喻为“辞典上的旅人”。

他迄今负责和合编的辞典和字典超过1万页,很多像砖头一样重,常年经营密密麻麻的字汇编撰工作,全靠坚实的毅力、耐心和身心健康。

碧澄也是马华多产作家,原名黎煜才,1941年生于吉隆坡,现年76岁仍精神奕奕每天编写辞典工作;更在新一年里,考获博士学位。

他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这一生除了教书外,就是和创作、翻译、编辑结缘,从来没有停止。

碧澄从小学开始对文科有兴趣,开始写文章,并培养浓厚的编辑兴趣,但父亲建议选择一分正职,当老师,生活比较有保障。

受父亲影响,他选择报读师训,后来也当上副校长,但在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编辑的梦,一边教书,一边编典,后来也到联营公司工作,目前仍是该公司顾问,要上班看稿。

车祸大难不死
决定深造

碧澄说,70年代在教书时曾发生车祸,以为一生这样结束了,但觉得不甘心,在大难不死后,决定继续深造,报读理大校外系课程,一边读一边编辑和翻译,一面教书,一面进行创作和编字典。

碧澄喜欢写小说、散文、诗、儿童文学、杂文、时评,甚至广播剧,被形容为“马华文坛多面手”,除了这些还不够,在编撰辞典同样投入很多心力,不断推出一本本工具书。

他表示,由于具备教学、写作、翻译和编辑经验,适合投身字典生涯,为他掀开意想不到成果。

出版第一本工具书只得2千

“70年代,出版第一本《华小马来西亚语实用指南》,适合小四至小六学生使用,没想到实用书出版后洛阳纸贵,每所华小都踊跃购买,不过当时没有所谓正规的版税,只得2000令吉,和另一名合作伙伴平分。”

碧澄说,由于家境清寒,有什么工就做什么工,出版社要编什么就依据要求而编,希望可以挣多一点收入,有一家出版社要出“用图解字”书,选一个图配上词汇,只得6令吉。

“有时海外歌手来马演出,选唱的歌词都必须翻译,主要是内政部要了解内容,一首给3令吉,记得当时译过许冠文唱的歌。”

他说,在杏坛服务多年,一直想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阅读的文本和工具书,因此,1996年退休后,更专业处理马来文、语法、成语、谚语、量词及作业簿的工作,那时也开始取得很好版税回馈。

他指出,与字典为伍也带来许多意外的收成,有一次在出版社遇到马大的苏庆华,在他鼓励下报读硕士,结果就开始新的撰写论文日子,最后以《马华字典的编纂(1403-1972):字典历史与结构的发展》顺利考获硕士。

《马来语大词典》大受欢迎

碧澄说,他和钟松发编写的《马来语大词典》(Kamus Perdana)出版后很受欢迎,奠定词典定位,流传最广,1997年出版时印刷10万本,迄今仍在进行修订本。

他说,这本是经过多年时间编写,当时还没有用电脑,上万字和条款,都是用大盒子分类,送人打稿制作。

后来继续编写《全新精编马华英大词典》(Kamus Kembangan)出版后同样获得市场接受,目前正在编写《马来谚语辞典》和马来成语辞典》,预料今年出版。

语文一直变
入典须时间“考验”

碧澄说,马来文的演变,经过许多阶段,50年代面对拼音混乱时期,70年代马印共同拼音方案落实后才逐渐统一规范。

他说,到了现在,却又面对阿拉伯语日渐明显的现象。

他指出,语文一直在变化,不过要编入字典则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考验”,才决定是否适合纳入成为新词汇。

他举例,早期中文字的“记录”,马来文拼音是catet,接着改成catit,现在统一为catat。

终身学习
76岁考获博士

碧澄用一生体现终身学习精神,甫入新的一年,即以76岁之龄考获博士学位。

他在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修读博士,其论文是《《诗经》的“风”与马来班顿:形式和内容的比较》,指导教授是林水檺博士。

碧澄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后,本月初正式由评议会通过。

他说,这是一生的心愿,但也要以一生耐心才能完成,论文共写了16万字,也在3所大学完成不同的学位,即理大学士、马大硕士及拉大博士。

他表示,他在出版社遇到林水檺,提出修读博士的心愿,没想到立刻获答应,在讨论后决定用诗经和班顿进行论述。

这是碧澄70年代完成的第一本工具书《华小马来西亚语实用指南》,洛阳纸贵。(图:星洲日报)

采访手记:努力成就一生令人感动

采访碧澄的过程是令人感动的,同时体现出用努力、毅力、坚持,造就了一生成就。

他是老师,当过称职教师,但也愿意开拓新境,边教边写,找出学习的第二条路,同时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工具书。

他从不言倦,在外就业,回到家里又立刻投入自己的“志业”。

就如他自己的格言“不会后悔这一生的努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