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02/2017
何启良‧学店丶学院丶大学
作者: bslim

马来西亚当今学院丶大学学院丶大学林立,无论是私立或公立,良莠不齐不说,其制度治理就如国家政治一样错乱。大学教育为何物,对一般被政局搞得精神几乎分裂的国人来说已经无关重要,对某些清醒的知识分子而言,谏言已尽,无需继续与政客口角。现实的华人家长,真正在意子女前途的,有点经济能力无不考虑送彼等到国外进修,或“下一级”选择在马的外国私人学府就读。真正思考大学之意义者,几乎绝种。

这句话很重,但是还是要说。管理大专学府的官僚注重的是规则与程序(排名丶政治正确),管理大专学府的一般不是官僚,就是政治任命者或华团任命者,考量的除了程序还有经济因素(增加收入丶减少支出),大学任职者注意的离不开饭碗(福利丶升等),教学和研究都是负担。彼等都是这20年来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素质式微下的产物,对大学教育精神的认识与执着,远远不如上一代学人。这个事实,没有人愿意面对。大家在粉饰太平之馀,互相恭贺声中,沾沾自喜有之,哗众取宠有之,随波逐流者有之。

只看华社所瞩目的所谓高等学府便可知端倪。

马来西亚华人念念不忘要拥有一间“自己的”大专学府,从南洋大学开始(关闭),到独立大学(被拒)丶拉曼学院,到如今的拉曼大学学院丶新纪元大学学院等,“大学情结”一直历久不衰。时空交错,60年来时局变化极大,高等教育政策也无序地剧变,不变的是当局对所谓华人大专学府成立的刁难。把复办或延续南洋大学之理念,转移到大马半岛之学府,是否有其必要,华文源流评论界只有肯定而无异议,然而事实上其乌托邦之重,实非当前几间制度问题多多的大专学府所能够担当的。

撇开政治上的障碍不说,学府本身缺乏文化之沉淀就必须自觉,而有没有条件成为真正意义的大学也必须检讨。如今另一个国人不愿意公开承认的事实是学店林立。所谓学店,是指一些“营利”或“非营利”学校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常以最低的入学标准来审查申请入学的学生,美其名为有教无类,其实目的在於增加收入。学府所颁授的学位或证书虽然被国家教育部门所承认,但考核标准低,而品质不佳,这类学校称为学店。有些学府标榜“非营利”,但是不能掩饰其营利的本质与素质低劣的事实。

其实学店如果把教学素质提升,不断改进,并不是一件不可取之事,甚至应该值得鼓励。问题的重点,不在於收费之高低(当然还是必须维持在某个水平),而在於素质之优劣,而教育素质又取决於校政治理。大学治理是极为专业的事项,道德丶视野丶能力都是关键,太多政治因素或华团文化也都是致命伤。学术人员又不能够有效的互相监督,更不能期待彼等能够制衡对大学教育朦胧无知的上层。这些年来假博士丶假教授的弊案常有所闻,但是揭发後又不了了之,如今媒体报道指高教部开始有意整顿,为时不晚矣。

一间学院如果条件不足,不必好高骛远,整天白日梦式的呼喊,要知口号治理,是第三世界统治者的行为,欺人欺己,治校者不可效仿,必须走堂堂的正路,因为这是学术品德。与其蒙混与挣扎,不如认真审视现有的资源,为可以为者,方是上策。学者潘永强就曾建议新纪元学院不妨考虑转型为师训学院,这是一条值得思考的出路。其实,过去二丶三十年的经历,已经考验出华团主持的大专学府的管理能耐,无论现代制度的建设丶优秀学者的引进丶先进硬体之设置,都不尽理想,勿论健全的大学理念了。当然社会有恻隐之心,都期望彼等会反思丶改善丶进步,然而,就如我们期待刚就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改变一样,其实“没有第二个特朗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没有第二个华团学府领导”。

学生来源的争取,不是“大学学院”或升等为“大学”的问题。常听到的藉口是,升等为大学後就会有更多学生报名,把本身竞争力的低落完全归罪於政府当局。殊不知,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

现实的家长也会不断比较各间学府治校的优劣丶教学的好坏丶老师的素质丶市场的口碑等,更不用说此学府是否具备真正意义的大学精神。综合目前所有的因素观之,与其不着实际去抚慰畸形的大学情结,不如脚踏实地的经营一间有素质的学院级的学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