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宁理大药剂系毕业那一年,投入西药行服务,一段时日之後转投制药公司参与临床研究工作,她本身始料不及的是,越是深入了解,对西药的硬方式越感困惑,越觉得不足以解决病痛和人体复健的根本问题。
配合西医严格检测之後,针对特定病痛施予西药的治标方案,开始让她感觉欠缺自然平衡之道,涉猎各门书籍也让她开始意识到,同时讲究肌体复健和身心平衡的替代疗法,或可与西药相辅相成,或更有利於深入解决病痛,尤其身肌复健的问题。
在西药研究单位,替代疗法这个念头,一再刺激这个药剂系毕业生的好奇心,一直推动她去涉猎中医知识包括针灸丶推拿丶刮痧等,最终把她推向女中医师之路。
从药剂师到女中医师————李依宁转换跑道之後
从背包旅行参与中医义诊队习针炙,到最後乾脆直接报名中国厦门大学中医系,今日李依宁已是同时拥有理大药剂系学位和厦门大学中医证书的女中医师,擅以针炙丶推拿丶刮痧等治病,经常帮助中风病人走向复健之路。
她说,一些关於筋骨酸痛,尤其中风者肌体复健方面,中医疗法明显有效,尤其对那些本身相信,因此全面配合的患者通常事半功倍,这让她进一步相信,身心兼治才是解除病痛的根本之道。
见到李依宁时,是今年1月中,出家人的发型,原来她刚结束了短期出家的生活。
她曾为了掌握针灸窍门,以背包旅行方式游走泰北,途中主动联系当地中医师组成的义诊队伍,随队走入穷乡僻壤提供服务。
也因为中华文化追求的和谐丶圆融之道,让她意识到学佛追求的静心,有助学习中医所需的定力。“学习中医有时真的需要‘参悟’,尤其混杂西药头脑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真的需要静下心来,需要卸下旧知识去接受看似不合理的虚寒丶阴阳论述,如此才能真正悟透当中诀窍。”
短期出家更让她确定的是,学佛和习中医可在心灵上取互补作用,因为习中医不像西医有既定格式可循,阴阳调和以西学方式很难摸得透彻,需要静下心来摸索且深刻体会。
“这很难以纯粹的理论解说,不论学习过程或正式行医,都要先让心静,心平。”
见到李依宁时,是今年1月中,出家人的发型,原来她刚结束了短期出家的生活。
她曾为了掌握针灸窍门,以背包旅行方式游走泰北,途中主动联系当地中医师组成的义诊队伍,随队走入穷乡僻壤提供服务。
也因为中华文化追求的和谐丶圆融之道,让她意识到学佛追求的静心,有助学习中医所需的定力。“学习中医有时真的需要‘参悟’,尤其混杂西药头脑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真的需要静下心来,需要卸下旧知识去接受看似不合理的虚寒丶阴阳论述,如此才能真正悟透当中诀窍。”
短期出家更让她确定的是,学佛和习中医可在心灵上取互补作用,因为习中医不像西医有既定格式可循,阴阳调和以西学方式很难摸得透彻,需要静下心来摸索且深刻体会。
“这很难以纯粹的理论解说,不论学习过程或正式行医,都要先让心静,心平。”
为真正掌握中医技巧,随泰北中医师队伍入乡服务
中医靠的是实战经验,没有一个中医师可以单靠一纸文凭治好病人,包括李依宁本身为了真正掌握中医技巧,也要随泰北中医师队伍入乡服务。
“长时间提供义诊服务,确可让一个学中医的人累积实战经验,因为中医讲究整体丶平衡,同一种病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可能需要不同的药方和疗法,这些经验可让自己的医术增值,也唯有如此才能身体力行去累积各方面知识。”
从药剂师到中医师,她一路走来迎应不同的人生征途,也曾陷入徬徨之境,间中好几年决定做个背包客,从泰北到印尼等地,凡到之处都设法参与中医义诊队,以背包旅行心态去实践所学。
“我是到了去年12月,觉得需要让自己更加静心,体验从没尝试过的短期出家,所以就决定剃一次头,出一次家,过一段真正放下,完全静心的生活了。”
结束短期出家,返尘认真思考过後,今天的她,抱持更大决心投入中医行业,心理上也已从一个传统药剂师,完全调适为一个现代中医师,出诊工具箱也不再满载西药,而是基本中医道具。
中医不是你有一纸文凭就代表你真的懂了
李依宁第一次尝试针灸时,完全不敢把长针扎入病人经脉。“那种感觉很恐怖,因为知道经脉各有对应不同症状的穴位,手上那枝针可不能乱扎,即使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但没真正扎过,还真担心失手,要克服这样的心理,没有大师带路真是不行的。”
学中医路上,让她意识“师父”的重要性。
“不像西医或是药剂课程,读了,懂了,考试及格了,基本上信心就足了,可以投入相关行业了,中医可不是这样,一纸文凭可不表示你通了,你行了,你懂了。”
她形容,即使都以针灸治病,100个中医师会有100种风格,同一种病针灸穴位甚至各有不同,或说针法深浅不一,只要真正捉准窍门,拿捏得当,不同穴位之间,都可产生实际疗效。
目前,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方案的李依宁,行诊过程中就已确认,针灸确是中风後遗症丶颜面神经痲痹丶脑性痲痹丶神经痛丶头痛丶关节酸痛丶扭伤等病痛的有效疗方。
中西医药大不同
如此说来,过去所学的药剂,对今日中医诊治有帮助吗?她说,有的。
中药基本上都是草本植物,一向无明显丶直接的副作用,和西药之间很多时侯也不会有冲突,但也有例外的,因此也需谨慎估量轻重,以免祸及病人。
“这个年代,接受中医的病人,通常还是延续原在进行的西医建议,虽有一些专科医院开始在西医疗法过程中,额外提供有助复健的中医辅助,但这不可说成中西合并疗法,因为那是完全不同的疗法,不是医学上的真正合并疗法。”
一些严重的病痛,通常也鼓励看西医,吃西药。即使学到今天,李依宁也不否定一些病痛不可省略西医诊断;“因为那是一种很科学的,可以绝对确认特定情况的诊断方法,你确实需要去确认一下,然後接受可以让你更安心的治疗方案,这在心理上会更踏实。”
中医,非常重视心灵,尤其是心理上的调适。“心理状况,是中医疗程非常重要的一环,事实上中医治疗即始於信心,中医师本身的自信和病人赋予中医师的信心,互动对中医疗程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对中医师有信心的病人,通常会起神奇疗效,即使中风瘫痪,也有完全康复,最终恢复行动自如的可能,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辅以中医疗法,中药调治,病人因此常会拿出西药询问详情,李依宁过去所学的药剂知识,就可为他们提供很可靠的意见,如有发现与中药相克,或会有所冲突的,就会提出劝告,根据不同情况判断停西药或停中药。
对李依宁而言,中医知识之广,很难让学者兼攻各门疗方,但要精专一二,即有助诊疗配药,食用的中药一般都比西药温和丶无副作用,但需要更长时间去适应药性,以让良药取长效。
“作为中医师,不允配西药,这点需要非常严格,即使拥有药剂师文凭,也只能根据合格西医的诊断配西药,这完全不同於中药配方,错误用西药是件很危险的事。”
所以,拥有药剂师资格的李依宁,扛起中医师医疗工具之後,不再为病人提供西药配方,最多只根据病人从西医部门取得的药方,提供相关看法和意见,以确保病人的替代疗法(中医)不会与西药相冲。
成功无捷径医术丶医德最重要
开始学习中医阶段,李依宁对中医以体寒丶体热等笼统陈述病况的方法很难适应,直到完全摸懂中丶西医在病理丶哲理的根本差异之後,才慢慢抽离西医丶西药模式,真正踏入中医的诊疗之道。
近年不少药剂系毕业生,进入西药行任职不久後开始转学中医,当中不乏学有所成的女性中医师,一如李依宁就卸下药剂师身份,开始走入民间为病人提供服务。
李依宁说:“大众普遍认识替代疗法之後,中医师出路比较广了,唯一担心的是一些江湖郎中,挂个中医师名堂招摇撞骗,如此败类其实在任何行业都存在,只是在关及健康的中医行业,其对整个行业的破坏性和打击就更大了。”
很多中药行都有中医师驻诊,一些资深中医师开设的中医馆,甚至采行非常现代化的挂号求诊方式,把中药制成药丸等,以非常现代化的配药方式经营。她认为,要开一所西药行,不只资金方面极之高昂,经营管理方面要求也超高,实非一般人所能承担,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药剂系毕业生,都只能进入西药行工作,或在政府医院当药剂师,成功创业开设西药行者算少数了。
中药行或中医师不一样,相对於西药行和药剂师,中医师和中药行的创业门槛会比较适中,真正重要的是医术丶医德,但是成功一样无捷径,靠的终究是一路行医的口碑。
只要有实学,且认真,同样是医,同样施药,西药治标,中医治本,因此会有越来越多药剂师转跑道,最後都兼学中医了。
“我有好些理大药剂系毕业的同学,过後也都开始涉足中医,领得中医证书之後,也开始提供中医诊疗服务,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这一领域毕业生学中医,最後成为一个合格中医师。”
拥有药剂师知识和中医资格
更能掌握治病之道
一些药剂师开了西药行,自己也去学中医把脉等,但是近年卫生部已严格区分中丶西药行,这点是以避免病人感困惑,进入西药行却误领中医诊治和中药为由,不允中医师在西药行内看诊,很多拥有中医资格的西药行业者,也因此无法在药行内为病人诊治了。
“因为中医走的是平衡丶气顺之道,真正学习之前还觉得它与西医丶西药当可异中求同,事实上要求中西医合并治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中医和西医不可能合并,最多是各别治疗,然後取相辅之效。”
同时拥有西医药剂师文凭,不但无法让她学中医路上完全得益,开始阶段更形成一道高墙,把李依宁与实际中医之道完全隔离墙外。
“西药是根据西医疗法研制的药物,西医是完全讲究实证,对应不同人体器官丶部位等病痛,都以非常科学的实证方法去确认後,以一刀切除或一药诊治方案处理。”
因为自中学理科以来,都以西方科学的方式丶态度学习,进入中医领域之初,她凡事也要求证据,认为不论西医丶中医都一定要有明确丶绝对的说明丶陈述,在病痛的解释和疗法方面,也一定要划一的方案方可信服。
“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这在中医学习路途上,是非常大的障碍,因为西医重特定人体器官丶部位或特定症状去诊治和制定疗程,中医重的是整体,寻求经脉丶肌体平衡,为求整体而常省略单一问题之道。”
如果说正统药剂师要转学中医,最难的相信就是这一个关卡了。
但是,以她本身的经历,她相信真正摸懂中医之後,自会领悟两者核心价值虽有差异,但是治病医人之心是一样的。同时拥有药剂师知识和中医师资格,可让她更能掌握治病之道,可让病人得到更合乎传统与现代兼容,中西药理兼具的替代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