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众多原住民之中,达雅伊班妇女对服饰和穿戴十分讲究,可说是绚丽多彩,以显示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艺术价值。
在过去,伊班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仅围一件大地色系的纱笼,或是自制的黑棉裙子,不管男女老少都赤裸上身。唯独在重要的节庆或祭祈上,才会换上传统服饰。
妇女趁节庆展示编织品
节庆或祭祈是伊班族人聚集一堂的难得日子,也是族人延续社交和传承文化的时刻。对伊班妇女而言,这难得的日子是展示她们编织手工和收藏的机会。伊班妇女会换上自织的PuaKumbu,并佩戴那些珍藏的古银币或银丝制的挂饰。
银币相击声清脆悦耳
黑丝盘起,缀上银梳和坠子(Susu Tinggi),披上彩珠制的肩围(Marek Empang)。Pua Kumbu制成的缠腰布称为KainKebat,和饰带(Selampai),再系上束腹银环(Rawai)、银腰带(Lampit和Sementing Buchai)、银项链(Tali Ujan)等。在走动时,银币互相撞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响声更是十分悦耳。
从伊班传统服饰中可窥探出,她们对银币和银制品特别珍爱。在过去,伊班男人爬山涉水,到加里曼丹、汶莱和南下的中国商贾交易,用森林产品交换日常用品、中国龙元、英国和荷兰的银盾、中国瓷器大瓮等。
古银币镶嵌成腰带
他们将所收藏到古银币交给妻女,并镶嵌成腰带。如珍宝的银腰带可说是传家之宝,代代相传。实际上,他们并不随意示人,唯独在重要的庆典才能一见风采。
一条条的银腰带系在腰身上,象征他们的经济地位和威望。穿戴越多的银饰和腰带象征美丽和富裕,一整套穿起来,有时可重达数十公斤。
非所有女人拥有传统服饰
实际上,并非每个伊班女人都拥有传统服饰。然而,拥有一套完整的传统服饰是每个伊班女人的梦想。一套完整的传统服饰售价可达到上万令吉,并非每个伊班女人可承担的价钱。
如今,大量伊班少女已不再继承编织和镶嵌技艺,唯有购买。印尼加里曼丹大量生产伊班传统织布,并以仿制的银币制作银腰带,价钱相对便宜许多。长屋社区也会在达雅丰收节期间,举办伊班小姐选美(Petik Kumang),鼓励并复兴伊班穿戴传统服饰文化。
田欣颖,前媒体工作者,目前从事文字与纪录工作,身兼旅人一职。若不在外旅行,则纵贯南北婆罗洲,在钢骨水泥与热带雨林之间过着游牧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