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2/2017
【漫步古城】赖碧清·最早的王船石碑?
作者: niki

我喜欢看石碑,很多第一手资料从石碑开始。现在的人都不做石碑了,有点可惜。

他们做互络网、做网站、做脸书、做电子档…………等等。我经常一个手指轻按就把资料弄不见了,吓到自己半死。

看石碑,常常会看见自己熟悉的名字,仿如他乡遇故知,喜不自胜兼原来如此、恍然大悟,再联接起更多的历史。

最近马六甲干冬清华宫举行王船盛典,让我有机会稍加钻研,发现不少乐趣,关于庙、关于王船和王爷信仰。

王爷和王船对闽南人与台湾人来说是普遍熟悉,但在大马比较少见。大马近年比较热潮的该数九皇爷吧?马六甲也有很受欢迎的北添宫,近期还大大增建宫庙。

在大马,烧王船不少,很多是小型和纸扎的,做得大型和受到合境瞩目的,要数马六甲。加上当时极有权势的峇峇人是青云亭的主事人,峇峇人也是统管较老的4间王爷庙的青云亭领袖,他们把随着闽南下南洋者带来的王船,用峇峇语言叫成了Wangkang。

比较有趣的是在查青云亭资料时发现,青云亭在1933年的记录还是以老式华文书写,而不像更后期的记录是以峇峇英文来记录。峇峇语何时成为马六甲的强势语文?相信是二战结束1945年陈修济秘书公司负责青云亭的纪录之后了。

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建造仙鸼”的石碑。相信是大马最早有建王船记录的石碑。
石碑上写着“仙鸼”两字。

王船多种名堂

除了峇峇人叫的Wankang之外,发现王船在华文的用词其实很多,例如,1905年的青云亭中文记录叫“仙船”,1919年的青云亭中文记录叫“仙舟”或“仙舟”,1926年叫“仙船”(延后7年才做),1933年的木印叫“仙舟”,青云亭在1933年的同一个纪录用“仙船”也用“仙船”。

“仙”念xian,与仙同音。无论如何,Wangkang一词至少在1933年的英文卫报的王船纪念刊中已被大量和一致引用,几时叫起则无从考据,但这称呼至今仍流传在峇峇人之间。Wangkang一词则说明王船下南洋到马六甲在峇峇社会的转变。现在很多峇峇后裔说起Wangkang和王爷的信仰,都说是他们从小就和祖辈们开始了,好像这才是他们的归依和专属。

然后,我在清华宫找到一个1851年(咸丰元年辛亥)的石碑上写着“仙鸼”!

浅薄的我相信,这是全马最早关于王船的石碑。鸼,也念zhou(舟)。

此石碑上刻着“造仙鸼”筹得银八百十七元,尚余银二百五十元。名字上榜有纪录的捐献者是最多三十六元,最少的捐一元。

所以,正式有纪录的马六甲王船盛典,至少可以从清华宫这个石碑开始,那是1851年。更早之前有没有?也许是有的,但我还没有找到这样原始的资料。

薛文仲是关键人物

暂时只知道,清华宫的建庙从1848年开始,因庙里留下一套两个木碑,刻记着如何开始建庙、捐地捐金造庙建材等事。建庙筹得一千四百九十七元半,开出一千四百七十五元五。上榜者最多捐二百五十元,最少二元。(这真是令人向往的年代!)其中,两位倡建人是薛文仲和陈坤水。薛文仲还留下一个道光九年(1829)的铜香炉,香炉上只写着“代天巡狩”。这个香炉还在清华宫每次开坛时燃点,香火就这样从道光九年延续到现在,已经188年。

以普遍的逻辑再根据薛文仲的生卒年(1807-1888)推论,薛文仲原来膜拜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爷,他在壮年时到新加坡港谋生和发达后,回来建了清华宫,开始了朱府王爷更大众化的膜拜。

薛文仲是漳邵浦邑人,清华宫内最老的一个神龛是现在大伯公神坛处的那个神龛,据前人叙述,它原来在座主朱府王爷处,后来修庙搬过来用于大伯公处,神龛上面刻有道光丁未年(1847年)和薛文仲敬献。

薛文仲是早期新加坡与马来亚华人领袖,生与死都在马六甲。1825年到新加坡经商,1831年与薛佛记合创文仲公司,同年参与创建新加坡庆德会,1848年(也就是清华宫建庙那年)迁回马六甲。

1853年被英国殖民政府委任为马六甲治安委员,1860年受封太平局绅。曾经营鸦片、锡矿及种植业等,曾任青云亭大董事。1875年曾排解马六甲华人私会党械斗而受英国殖民当局嘉奖。曾任马六甲义校董事等,曾捐款兴建崇文阁。1888年过世。

薛文仲留下的道光九年香炉,上面刻着“代天巡狩”。
清华宫内少见的木刻碑文,说明建造清华宫的来龙去脉。左为旅游与文化部长纳兹里。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