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你最近一次到图书馆是多久以前的事吗?如果你对图书馆的印象还停留在只能安静地看书,那么本期【新教育】介绍的两间民办图书馆,也许能打破你对图书馆的既定印象。
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之下,看实体书籍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但仍然有一群人愿意用一座图书馆跟你交朋友。尽管这两间图书馆没有满坑满谷的书,但馆方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还是很多,而且努力让图书馆不只是看书的空间,更是对话和思想交流的地方。
图书馆固然是一个鼓励大家阅读的地方,可是图书馆除了让人看书借书,有没有可能把阅读这件事进一步延伸?
册厝(Booku)的规模虽然不大,而且都是负责人利用业余时间在打理,但过去一年,册厝仍成功举办一场接一场的读书会,带领读者超越文字表面的叙述,再从文字衍生出一场结合影像的创作展览。
册厝坐落在吉隆坡旧巴生路的住宅区,虽然是双层排屋,但外观明显跟比邻的屋子不一样,看起来格外的绿意盎然和有个性。事实上,这地方是一个建筑师事务所,原来的办公空间搬到楼上后,楼下腾出来的空间改造成图书馆。
这里书架上的书多数是建筑师们的私人收藏,还有一些是有缘人赠送或寄放于此的书。书籍种类以建筑类居多,底下又细分成绿建筑、景观设计、城市农耕、建筑师作品集等。其他书架上的书,还有文学、杂志和漫画,都主要是建筑师们的心头好。
在今年以前,这里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因为这边毕竟有一大部份地方是属于建筑师的办公空间,不方便随时恭候民众上门。不过从今年4月1日开始,册厝将于每逢星期六开放,首3个月会有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展览。
过去一年,册厝举办了10场读书会和主题展览,开始受到艺文圈瞩目。那10场读书会都是围绕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年)的作品,而后衍生出“看见:看不见的卡尔维诺”展览,取得不错回响,成功打响头炮。
用对方法,就有可能让读者重拾阅读乐趣
当初决定要办读书会的时候,册厝团队原来的想法是每一季做一个主题,比如这一季是卡尔维诺,下一季村上春树,再下一季可能谈电影。可是,负责人之一的郭舒涵表示:“当我们开始了(卡尔维诺主题)3个月,我们觉得我们只是动了皮毛而已,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探讨。那时候参加读书会的人也觉得意犹未尽,我们想说不如延长,结果一拉长就变成10个月。”
册厝的读书会不仅仅是导读和交流阅读心得。册厝的读书会还有短片放映会,甚至走到户外,引用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关于城市的概念,去重新探索吉隆坡茨厂街和旧巴生路这两个地方。这样形式的读书会,可谓打破传统的静态阅读活动,让阅读这件事不只停留在文字上。
在目前这网络时代,很多人已不再看书,会看实体书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册厝创办人之一郑达馨表示,册厝的初衷是要鼓吹阅读风气,而在办读书会的过程中,他益发觉得只要用对的方法去吸引读者,就有可能让读者重拾阅读的乐趣。
“这个时代最能吸引人的是视觉,所以我们觉得不如把书里面世界的视觉带出来,从视觉再把读者带入书中的世界。”于是乎,册厝的读书会形式除了阅读文字,还有摄影、素描、影片观赏等。当读书会结束,那些因看了卡尔维诺作品而衍生的创作,便集结成“看见:看不见的卡尔维诺”主题展览,让没有参加读书会的民众,也可以透过参观展览来认识卡尔维诺。
除了着重视觉以外,册厝也希望这一系列读书会和展览能够“接地气”,结合在地精神和社区特质。在分享《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后,其中两场读书会便安排了读者到茨厂街和册厝所在的旧巴生路社区,去发掘大家平时看不见的吉隆坡。
因阅读而凝聚的力量
从举办卡尔维诺读书会的经验,郑达馨有个深刻的体悟:书借出去有没有帮到人,他不确定,因为有的人可能借了就摆在一边没看;可是透过读书会和主题展览,他可以感受到群众因为阅读而凝聚的能量,效果相对明显。
继卡尔维诺之后,册厝下一个会进行读书会的作家,是村上春树。不过,郑达馨说,这可能要等到明年,因为他和伙伴们实在忙不过来,需要多一些时间筹备,希望到时的读书会可以跟村上春树喜欢的爵士乐结合。
至于错过卡尔维诺主题展览而扼腕的人,也许还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在今年的乔治市艺术节。册厝已提交计划书,如果计划通过,那么册厝这个从文字衍生的创作展览便会再次登场。
册厝开放时间:
每逢星期六:
10APM~6PM
地址:24, Jalan Sepakat 9,
Taman United,
58200 Kuala Lumpur.
【亚答屋:84号图书馆】
如果你想像的图书馆,必须是包罗万有和设有儿童阅读角落的地方,那么“亚答屋:84号图书馆”不是你所想像的那种图书馆。
在这里,你找不到儿童绘本、言情小说和美食书,但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书目分类,例如“告别乌托邦”、“精神没有病”、“世界的边缘”等。
“亚答屋:84号图书馆”坐落在吉隆坡甘榜亚答的藤街(JalanRotan),由战后50年代老店屋改建而成。虽然位置有点僻静,但这一区陆续会有其他艺文团体进驻,将来或许是吉隆坡另一个新的艺文据点。
门牌84号的这座图书馆,两星期前才开幕,是由3个不同组织──“业余者”、“之间文化实验室”和“区秀诒工作室”联合成立。这3个组织分别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图书馆的藏书种类也主要反映他们关心和想要经营的议题有哪些。
目前,这里的藏书量足够撑起一面墙的书架;书架上其中3排书,是图书馆各组织成员的私房书,有些在本地书店已难以觅得。
其他书架上的书,有一部份乃继承自陈氏书院的人文图书馆,还有出版社和民众的捐赠。
跟一般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不同的是,这里的书目分类别具一格;虽然还是有哲学、马华文学、性别研究这些类别,但多了“一路向左”、“反乌托邦”、“精神没有病”等值得玩味的分类。
“这里显然不是一个社区图书馆,因为我们没有儿童文学、我们没有食谱,也没有轻小说和大众文学。”业余者成员苏颖欣说,这里的书比较偏理论,看起来也许不是那么容易消化,“可是我们又觉得这些内容是大众也很需要的。”
她很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自从毕业离开校园之后,当要深入探讨某个议题,却发觉我们的社会似乎缺乏相关的资源或管道。
“我们希望这个图书馆可以做到这点,如果大家想要对某一个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在这里的书架找到相关书籍,同时,我们会举办讲座、读书会等,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之间文化实验室成员杨洁也明白地告示,这里不会是一个安静的图书馆,除了会办活动专注讨论某个议题或某个重要学者的知识脉络,图书馆背后的3个组织也有个共识,就是既然图书馆坐落在吉隆坡市中心,那么就应该跟在地做一个连结,推动跟本土社区有关的计划。“比如说,怎么样去把这边的历史面貌,用一些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甚至去讨论历史跟我们这些城市人的关系。”
希望创造出一座“活体”图书馆
根据“亚答屋:84号图书馆”的简介,这里既是一个真实的图书馆,也是一个想像的地方。之所以真实,是因为这里进行着文化研究、艺术、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和观念交换,也同时是讲座、工作坊、读书会和艺文创作者进驻的场域;而所谓想像的地方,是指迥异的观念和语境会在这里交汇、发酵和扩散。
图书馆创办人之一的区秀诒,希望这图书馆作为一个活的坐标(LivingCoordinate),可以随时跟不同领域做连结,再拉出不一样和跨语境的知识地图。
图书馆未必只能是一个安静看书的地方,她表示:“透过不同人的聚合,还有透过不同的活动策划,是不是可以改变我们对图书馆的想像?”
“亚答屋:84号图书馆”目前处于试营运期,负责人因为都有正职在身,只能下班后才过来,所以图书馆现阶段未能全天候开放。
“办图书馆听起来好像是一件落伍的事情,但至少我们愿意花时间和在有限资源下做做看,看是不是能够创造出一座‘活体’的图书馆,”区秀诒说。
“亚答屋:84号图书馆”组织成员简介:
.业余者
创立于2016年4月,由几位想提出困难问题回应及突破马来西亚现状的搅扰者组成,冀望以阅读、讨论、书写、实践、行动,来连接众多反霸权体制的有机力量,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定期举办讲座、论坛、读书会、电影分享会等。
.之间文化实验室
由3个女生组合而成。她们先后在新纪元媒体研究系毕业,后来专攻社会学与文化研究,曾在出版社共事多年。2015年6月,以“之间”为名,成立富实验性的文化平台,以布卫生棉、书籍和内容企划等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传递和推广对社会的关怀。
.区秀诒工作室
区秀诒,艺术家、“数位荒原”特约作者。目前作品主要以录像、观念、装置等混合形式,探讨和扩延影像与影像制造以及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亚答屋:84号图书馆”开馆时间
(试营运期):
星期三至五:7PM~10PM
星期六和星期日:1PM~6PM
地址:84c , Jalan Rotan, Off Jalan
Kampung Attap, Kuala Lump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