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3/2017
老歌老景.老马来亚.我们的软实力(二)——看老照片.感受阿公阿嬷的疯狂
作者: saoyh

阿公阿嬷也曾“疯狂”,槟城摄影名家陈永丰就曾汇合影音效果筹办《看老照片.听新故事》分享会,不只吸引上一个年代的老人家,连中生代、新生代观众、听众皆陶醉在那个极之简单却轻狂的影音世界。

“在那个孩子出入完全自由,时间到了就回家吃饭,家长完全不必担忧儿女安全问题的年代,你可以看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自由度。这就是新生代已完全失去的时空,对于从那个时空走过来的我们,眼睁睁看着孩子们失去真执、单纯的世界,心中实在遗憾。”

他说,那个因电视机、广播电台、戏院等缔造的疯狂世纪,从60年代延烧到80年代初;从恰恰舞、Agogo到迷你裙、喇叭裤,从猫王、披头四到李小龙…………这些人那些事,堪称完全翻转了一个世代的景象。他形容50年代是最优雅的年代:“那年头,我们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电唱机,没有电话,有些屋子连电流、自来水都没有,即使进入60年代,请不要问我们有没有手机,有没有电脑,有没有iPad有没有Facebook,有没有WhatsApp…………我们唯一有的收音机,也要缴交每年12令吉执照费。”而60年代,则是“最疯狂的年代”,因为很多不可思议的发明包括电视、收音机、电唱机都在60年代发生,这些都强化了文化载体,加速歌影的流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陈永丰说,那个因电视机、广播电台、戏院等缔造的疯狂世纪,从60年代延烧到80年代初。(图:星洲日报)

怀旧的他,不只搜集那个年代的歌曲、电影记录,也竭尽所能去搜集老古董、老照片等,从他的收藏中,确可让人重返旧时光,感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绽放的好时光。每次儿女嘲讽他那一年代人古板时,他就喜欢亮出Agogo、恰恰、Twist、Disco等视频说:“看看我们那个年代的‘疯狂’,哪会逊于你们这个年代?”

歌亦如此,那一个年代的作品,不只影响了一整代人的消遣方式和文化认知程度,甚至有其与世界接轨的社会功能。他也认同,歌就是一个文化载体,时至今日一听到那旋律,脑海就会马上浮现那个时代的光影,尤其岛上创作的歌曲,近似附有岛上的灵魂,会让你返回旧时光魂牵梦萦一番。

李建正是在歌台文化最盛行的年代成长的地方歌手和创作人。(图:星洲日报)

一代代一步一脚印创作人写下传奇

67岁的梁柏洲和57岁的李建正,也都曾经走过那个简单但辉煌的年代,都是在歌台文化最盛行的年代成长的地方歌手和创作人。虽非大红大紫或风光一时,但是道地槟城人,凡有追过歌台者,大都知道梁柏洲这个人物。

梁柏洲是在50年代幼年时受到阿姨影响,走上歌台演艺生涯,曾师从林仲康。被喻为老歌圣手的林仲康,于2016年5月10日逝世,由他原唱的〈蔓莉〉与槟城有一段特殊因缘。

〈蔓莉〉原为王洛宾作品,是一首中国新疆民歌,1930至1940年代以哈萨克曲风改编创作,叙述一对蒙古情侣山道儿与蔓莉的真实故事:两人同为宣传抗日奔波,曼莉不幸牺牲,临死前嘱咐爱人要把救国事业持续到底。

1956年,热爱音乐的槟城钟灵中学体育主任黄霜仁添加前面两段歌词,成了一首单纯的情歌,并由学生林仲康首唱,夺得槟威吉打歌唱比赛冠军,接着北马歌台鼻祖章姗姗于1960年将此曲灌录唱片。新加坡歌手黄清元于1966年将〈蔓莉〉唱成了吉他乐队伴奏的流行歌曲,立刻风靡遐迩,成为他的成名曲。时至今日,黄清元的〈蔓莉〉其实就是黄霜仁改写歌词,林仲康在歌台首唱的版本。

青年时期留学台湾即以笔名高森野报道歌影视资讯的资深媒体人李建正,过后也投身创作,作品曾交由港台歌手演绎,对于马来西亚的创作歌曲演进之路,尤其50年代先辈从歌台文化谱就的经典作品,他也有深切感受:“这段失去的时光,其实是最珍贵的时光,也是创作文化萌芽的时光。”

他形容,从〈午夜香吻〉到〈南海姑娘〉是一个时段,过后踏入李逸、罗宾等年代,又是另一个时段。这两个时段的马来西亚创作,其实放诸东南亚中文世界,皆有重要地位,产生钜大影响。

李逸那个年代,仍在延续歌台文化形势,丽风机构巡回演出就是地方歌台文化的延伸版本。“直至台湾现代民谣之风席卷东南亚,过后出现新谣和本地创作歌曲组织“激荡工作坊”带动的所谓本地创作歌曲风气,才真正掀开新一代的创作风,过后才牵引出新一代的创作歌手如阿牛、梁静茹、光良、品冠等。”

看似不同时代的不同创作,但渊源蕴藏其中,一代代人的一步步脚印相互影响,潜移默化终至缔造神话,写下传奇。

梁柏洲是在歌台文化最盛行的年代成长的地方歌手和创作人。(图:星洲日报)

站在前人的肩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南海姑娘〉这样唱:“椰风挑动银浪,夕阳躲云偷看,看见金色的沙滩上,独坐一位美丽的姑娘…………哎呀南海姑娘…………何必太过悲伤,年纪轻轻只16半,旧梦失去有新侣做伴…………”

当你在网上搜寻,会搜出许多错误资料,比如这一首〈南海姑娘〉的词曲创作人就常出现“佚名”,有些资讯更误将邓丽君以及大家熟悉的庄奴和汤尼,当成〈南海姑娘〉的作词作曲人。

马来西亚演艺人公会今日仍在搜集和汇整资料,在这过程中还原真实的记录。黄喜光就发现,〈南海姑娘〉是70年代的创作,其实是本地撰词人陈平业和作曲人陈艺华合作的作品,陈平业至今仍健在,陈艺华于2006年去世。

作为“软实力”的一笔记录,〈南海姑娘〉影响力究竟有多大?翻查今日网上记录,发现除了尤雅、邓丽君版本,还可搜出王菲、毛宁、杨钰莹、爱戴、梁静茹、刘惜君、阿牛、蔡幸娟、高胜美、黑鸭子等版本,即连日本岩井俊二1996年执导的影片《燕尾蝶》也以插曲方式出现。

另外,演艺人公会会长高山曾带队访问林仲康,聆听这些事迹的口述记录,林仲康的录影专访,必也成为考究我国中文创作发展史的珍贵口述材料。如此寻宝一样的深入挖掘,一再印证马来西亚与整个东南亚演艺圈,早在独立前就已融为一体,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因早期没有具体的史料整理,也没有正规的版权记载,词曲创作人身份模糊不清,莫明奇妙“挂上”了港台词曲创作人的名字了。单是邓丽君演唱的马来西亚作品,屈指一数就有〈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爱的你呀何处寻〉、〈那天晚上遇见你〉、〈心中喜欢就说爱〉。

从近年搜集的资料中,也证实姚苏蓉当年那首〈空留回忆〉,正是最早期的马来亚创作。还有,在新生代创作人跨步走向中、港、台之前,台湾巨星余天也唱过大马创作人田呜的〈一曲寄知音〉、〈别再追忆〉;台湾林淑蓉和李茂山唱的〈无言的结局〉、〈我怎么哭了〉,正是大马创作人刘明瑞的作品。

这些,都是一度影响整个东南亚中文歌坛,对那个年代的人、事、物起着重大影响的“软实力”样本。

李逸是另一个不可不提及的名字。对那一代人而言,李逸在本地歌坛如同李小龙在国际影坛,都是不可替代的跨世纪偶像。作曲人李俊雄和撰词人叮咛、叮咚,就在李逸那个年代完成了一首又一首的代表作,如〈唱首情歌给谁听〉、〈轻轻呼唤你〉、〈我有一个谜〉等,这些“李逸之歌”过后也经海内外歌手包括余天、潘安邦、洪荣宏、庄学忠等一再翻唱,成为另一批本地出产的不朽名曲。

李逸之后,罗宾、唐尼、康桥等也都是本地创作推手。

就在李逸、罗宾之后,为迎合时代变迭,随着西方摇滚乐精神和台湾民谣风,激荡工作坊带动的新一代本地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词曲内容、旋律上直接跳脱传统,以此划出鲜明的分水岭,展现另一个年代的全新脉动。

尽管如此,新旧之间有不同年代的文化质感,对生活其间的一代人而言,不同年代的作品风格、内容,自然会产生不可比拟的影响,终至形成今日的格局。事实上,演进无法跳脱时序,任何一个年代的创作人,也无法不在前人开拓的路上学习、摸索,再前进、伸展;一代代创作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了。

【老歌老景.老马来亚.我们的软实力(一)————老歌弥新.唱出浓浓南洋情】

【老歌老景.老马来亚.我们的软实力(二)————看老照片.感受阿公阿嬷的疯狂】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