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罗(又称永悟Enggor)原本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村子,自从位于该村内的维多利亚铁桥的魅力被发掘后,村子渐渐出现许多新脸孔进出,使到这寂静的乡村,如同注入一股充满朝气的清流,让它展露开拓新发展的曙光!
村内华小学生不到40人
这个曾经有过繁华日子的村子,跟国内一般华人新村面对转变情况都是大同小异,即经不起年轻人迁移都市谋生后带来冲击;渐渐地从每天人来人往的热闹情景,变成如今整个街道一片沉静。
从有船运、火车及公共巴士等公共交通服务,而今只剩下一天只有几趟的公交车,从村内唯一华小有300多名学生,如今全校只剩下不到40人;从每个家庭都住有年轻人的朝气勃勃情景,而今变得每个家庭里的成员主要以超过60岁的长者居多…………岁月带着这个村子慢慢进入没落景象。
这个村子的范围概括甘榜加赖,从通往江沙的联邦公路进入还须约5分钟路程才到达村子大街;街道只有一个“十”字形的马路,其中3个方向的路段有10多间老店铺,剩下的那个路段则有两间各为零食销售档口及煮炒档,该档口前就是公共巴士停下接送搭客的地方。
街上和靠近街道的范围主要是华人居住的地区,而环绕在华人村四方八面的住宅区则以巫裔家庭居多。
村民以割胶为生
这个华人村的村民主要以割树胶为生,他们的生活格式很呆板,即每天早上去树胶园干活半天后,回到家里休息;晚上在街上唯一的煮炒档与三几位好友闲谈,之后即回家睡觉。
这里并没有娱乐场所,为了打发空闲时间,不少村民各自在家里安装上卡拉OK,唱歌自娱。
村内的住屋排位都是七凌八乱,有些屋子大门对着别的屋子后门,或侧边或前面;因此,有些屋前有大片空旷地,有的则一踏出家门口就是一条巷子。
如果只算华人区,这里只有约200家住户;不过,基于为数不少村民已搬迁到外地,因而许多屋子都丢空。
盼推广旅业注入活力
宁罗时化小学是该村子唯一的华小,早年最高峰时期,学生人数多达300名;但随着光阴流失,年轻一代的村民都离乡背景往外发展后,村子的人口不断下跌,而学生人数也随着逐年减少,如今已成为了一所微型华小。
曾经为霹州锡米行业辉煌时期作出无数贡献,及深具历史性的维多利亚火车铁桥,已经116岁,“她”依然稳固地屹立横跨霹雳河。走在铁轨旁的行人及摩哆车道上时,你可以看到霹雳河妩媚风光,顿时令人心旷神怡。
而当你走下桥,选择一个可以了望到铁桥全景的地方站着,那座外貌宏伟壮观,并散发一股威风凛凛魅力的铁桥就会出现你眼前。
它是宁罗村的地标,因为,大部份人认识维多利亚火车铁桥多过这个村子;它是村民的希望,因为如果州政府将它列为文化遗产,借此推广旅游业,这里就可以赶上改变及发展,可是这个愿望要等多久?也许,它已开始了,只是没有人察觉。
且听老村民们对宁罗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详述及期望。
曾桂林:70老店剩三几间.热闹小镇变“老人村”
宁罗土生土长的曾桂林(78岁)说,以前这里是一个很热闹的小镇,水陆交通都有具备,村子街尾靠近霹雳河岸有一个小码头,很多货物如要北上或南下,即靠河船运到该码头;因此,那一段时期街道每天人来人往,很热闹,加上从街上直到进入马来甘榜方向,就是火车站,也有不少搭客在这里上下火车。
他表示,街上约有70间战前老店铺,早前每间都有人用来做生意,包括有金店、裁缝店、咖啡店、家具店等,可是,现在则只剩下三几间杂货店和五金店,以及胶粒及胶片收购店,其余的都已结束营业。一些则被改为住家,有的则空弃一旁。
他说,看着这个村子从朝气蓬勃景象,转变成一个“老人村”,不禁使人感叹息世事变迁,不到人们不接受。
他透露,这里没有工厂、大公司,也没有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情况又怎么会有工作机会呢?因此,年轻人都走跑光了,有些自己离乡,有的则全家搬离。
他表示,很庆幸的,这里的治安总算好,居民进出都不会感到害怕被抢或偷。几十年来,村民和平相处,虽然没有繁荣和进步,但却拥有宁静及合作精神。
余兆林:5儿女离乡.五十载洋货店没人接手
余兆林(78岁)说,他从事的洋货店是父亲传给他的,从20岁开始做到现在已有50多年;如今他已年近80岁,5名儿女都不在身边,看来这盘洋货店生意是没有人要接手;因此,该店也近要结束营业。以前共有3间洋货店,现在剩下他唯一一间,如果关闭后,该村就完全没有这类商店。
他表示,所谓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村民多,外来客也不少。但是现今的宁罗却像一个老人村,村内也没有其他工作机会,这样的环境,年轻人怎样肯呆下去。
何亚洲:生意淡巴刹拆除变住家开档
何亚洲(76岁)说,他是来自珠宝镇,近20岁时才搬到宁罗来展开新生活。当时这里的街上很热闹,而今却是死气沉沉;上了年纪的村民越来越多,因为年轻人都往外面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少。
他指出,当年这个村子有一间相当实用的巴刹,近年已被拆除,旁边起了一间小型又简单的白锌遮顶的临时档口,之后演变在家里自己开档,到最后这些巴刹小贩都没有做生意了。
现在是由早市场和夜市场取代了巴刹的角色。他表示,村内的华小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少,这是一种趋势转变带来的效应,无可奈何之下,唯有接受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