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干净食油保持品质
时至今日,陈琼文仍保持岳父教导的“食油必须干净,避免重复使用”、布满花生豆的制作原则,这也使到花生饼保持绝佳品质,因而成本也较高。
陈琼文每天清晨6时就调配材料,其油炸出来的花生饼非常酥脆,色泽呈金麦色。由于不添加防腐剂,因此每隔3个星期就得要前往咖啡店回收或对换旧货。
对花生饼的品质深具信心,也为了秉持信用,若顾客指花生饼出油、受潮等品质不佳问题,他们都愿意二话不说让顾客退货。
目前其制作的花生饼仍维持每天约60罐的销售量,农历新年前夕的订单则会激增至逾100罐,成为送礼佳品。
王芳泽从中国带来手艺
花生饼创始人已故王芳泽曾当过教师、开过咖啡店,最终以一手从中国带过来的海南糕饼手艺,养活妻子蔡桂英和5名子女,保留至今的花生饼则是人们茶余饭后喜爱搭配咖啡的小食。
王芳泽是在1951年开始兜售花生饼,凑巧的是,陈琼文的妻子王贻丽也是在这一年诞生。家中排行第三的她,为了帮助父母照顾仍在襁褓中的妹妹,于十一、二岁那年在家中帮忙,也学到制作花生饼的手艺。
骑脚车在峇株市区兜售
王贻丽忆述自年幼懂事开始,父母就在早晨7时开始起身制作糕饼,当年除了花生饼,还制作海南人喜爱的花生糕、如意糕等,待中午完工后,父亲就独自骑着老式脚踏车在峇株市区兜售。
她依稀记得,父亲每天载着两大铁桶分量的各式糕饼沿户售卖,甚至把脚踏车停放好后,独自乘着巴士前往铁山一带兜售,忙到下午5时才回家。
“当年一片花生饼的售价只是5仙,如果批发给咖啡店则只卖2仙,父母就是靠着手工制作糕饼,把一家七口养大。”
当年的花生豆每公斤也才区区二三十仙,相比之下,如今每公斤已涨到七八令吉,然而他们家传的花生饼并没有缩水,却也跟着变大、花生还是满满的整整约30颗,保持口味水准。
陈琼文返乡接手生意
35年前与妻子在加亨橡胶园务农的陈琼文,因岳父王芳泽特地找上门洽谈传承花生饼手艺一事,毅然决定返乡接手生意。
王芳泽曾退休约一年的时间,当陈琼文返回峇株巴辖后,将手艺倾囊相授,把所有制作过程一并教导给女婿。
陈琼文说,学习制作花生饼从零开始,当年花了整整半年时间边学边做,才逐渐熟悉手法和掌握窍门。
陈琼文先是骑着摩哆车在峇市甚至前往巴力士隆、龙引等地的咖啡店销售,生意逐渐扩大后,才改用客货车送货。如今在居銮、麻坡、东甲和笨珍等地仍有销售点。
陈川荣:市场萎缩一度打退堂鼓
传承65年的今天,第三代接手时也决定为花生饼诠释新的市场定位,不再以过去咖啡店的零售形式为主打市场,而改为向土产店提供货源,寄望以游客的买气为主要导向。
10几年前因新山的咖啡店行业萎缩,西式咖啡厅和小贩中心的林立,导致花生饼的市场萎缩近50%,让第三代的陈川荣一度打退堂鼓,时隔至今年,才决定全盘接手这门传统生意。
农历新年前订单最多
当年20多岁的陈川荣,曾在峇株一路南下至新山开发市场,不料却因为新山的传统咖啡店相继关闭缺乏落脚点,市场大幅萎缩下而决定转行。
不过,这十几年来,每当农历新年前夕接到大批订单时,他还是会协助父亲制作花生饼,因此制作手艺不曾停歇。
随着新国游客涌入本地,土产行业兴起,让陈川荣重拾信心,以土产店为据点,重新打开市场。
此外,长居海南岛经商的叔叔每次返乡,必定带回大批花生饼送给中国朋友,以及曾有澳洲华侨大量订购花生饼,让陈川荣希望有朝一日可大量生产花生饼,并且将产品品牌化,包装出口至华人地区。